教育,使得这个民族让人可怕

        教育,使得这个民族让人可怕

          ——也读《日本国立小学365天》

                世纪教育集团东城初中 马宗国

        如果不是教育局规定校长的学习任务清单中有读《日本国立小学365天》,我是不会翻开这本书的。

        可能自小接受教育的原因,我对日本是排斥的。每当唱起国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我的脑海中显现的就是电影中抗日战争的场景。包括购买汽车以及一些日用品我都会刻意避开日产系列。这两天读了这本书,联想起以前读过的《窗边的小豆豆》,还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教育,敬畏这个令人可怕的民族。

       “守规矩是第一重要的,然后才能谈论其他。”在妈妈带着儿子到东京教委进行咨询的时候,由于忙忘了进行预约,但是日本注重形式,不预约就是不懂规矩。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家长从不预约,但是电话不接就开始投诉,甚至拿着满意度作为宝剑,投诉作为要挟?有的家长在孩子犯错后领了回去,返校的时候,连个电话也不打,孩子就自己回到学校了,难道不应该沟通一下吗?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无计奈何。我们建立的家长群,第一天就立规矩,不准推销产品,不准发红包。名字必须改为实名,为什么总是有人不按照要求?找到他们,各种理由各种原因,没有一点因为自己的疏忽为别人造成麻烦后的一点愧疚,反而理直气壮。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吗?

        中国的校服大多是运动服,日本的校服一般是上好的毛料,白衬衫每天熨烫,很讲究。这种讲究就是一种规矩意识,孩子穿的正式,吃饭就会提心吊胆,生怕衣服弄脏。自小养成的这种习惯,会潜移默化的转化为对校服的尊重,对学校的敬畏,对老师的敬仰。我们的校服追求的是鲜艳,有学校特色,便于孩子活动,展现孩子天性。就是运动服要求,孩子还会千方百计找理由,不穿校服,在这方面校方和各班主任想尽办法,严阵以待。日本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对校服的尊重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否有一定启示?

        靠蒙混过关的心理,在日本是行不通的。日本人做事的原则是:你真心想做什么,就不该留有退路。日本在追求学问方面崇尚孔子精神,而在做事方面崇尚武士道精神。靠侥幸,靠算计,没有胜算的可能。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有时候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怎样分析原因,改正错误,而往往是怎样疏通关系,寻找政策的漏洞。这种契约精神的欠缺,也一直是一种很大的弊端。我总在想象,什么时候家长认可学校,同学校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孩子的问题,而不是鸡蛋挑骨头,对老师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对教育保持一点应该有的敬畏和尊重,我们的老师才能够放得开手脚,大胆管理,严格要求。

        日本的老师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当老师的学习。一所学校,动辄上百年的历史,器械很旧,但是仍然一尘不染。每个孩子的日记,班主任总是留言,在一句句不起眼的留言中,体现的是对学生的爱和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即日起的一年,请多关照”,这是老师在孩子的第一天的日记中的留言。当学生的拉链坏了,写在日记里怎样处理的。老师的留言是,要是简单的坏法,老师就能修了,真遗憾。看得出,老师帮助孩子甚至是处于一种本能,他们会为一件小事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而心生遗憾,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这里看得出,老师是和学生完全平等的,尊重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希望你能尊敬老师,热爱学习。”居高临下的口气,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心安理得。把孩子真正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这正是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学习的。

       “学校规定不能再楼里跑,所以,为了不挨老师骂,改成快走吧”。一句简单的留言,是轻声的叮咛,规矩意识的渗透,还有正确做法的引导,都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我们遇到这样的事往往火冒三丈:我讲了多少次?你有没有耳朵?有内有脑子?脑子被驴踢了?这是很极端的例子,但是存在吗?

        学业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甚至不是重要的指标。日本老师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素养、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一位上海来的五年级女生,学业成绩优秀,但是得不到学校的认可。因为平时不积极参与扫除,不主动交朋友,对集体生活不关心,看见别人的毛巾掉地下了,认为不是自己的,就不去捡。不是因为学习好成了劣等生,而是只因为学习成绩好不能算是优等生。反观我们的教育,往往学习好的学生都有个别的优待,不打扫卫生,担任班干部有特权,甚至会助长小霸王习气。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忽略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合作精神,这应该是我们的欠缺。

        有很多的思考,在以后的工作中满满琢磨,期望在自己的范围能有适当的改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使得这个民族让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