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庸医“害”了你

文.图/英歌h

今晚市区某知名大酒店,相邻两个大厅排开两场酒宴,一红一白。一样的美味佳肴,一样的推杯换盏,一样的笑语暄声,一样的家属敬酒答谢。不同的是,红宴宾客因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而聚,白宴宾客因一位八旬老人驾鹤西去而集。这样的场合总令我想到四个字:迎来送往!

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乃人生常态。特别是白宴。再大的悲伤都将成为过往,生活恰似滔滔江水,不会为谁作片刻停留。但这种常态中又有多少无奈呢?我参加的是同事父亲的白宴,心中对这位老人的人生落幕太过仓促而不胜唏嘘。八十多岁仍壮心不已,遗憾壮志未酬。

这位老人我只见过三面。第一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当地某炙手可热的商品商标上;第二面是半个多月前在医院的普通病房。老人有生以来第一次正式住院,因支气管炎发作喘气困难可能并发肺部感染。虽然戴着氧气面罩,但听到我问候的声音,还向我点点头、活动下手指示意。第三面是昨天他躺在殡仪馆冰冷的棺椁内。

从入院到普通病房到重症监护,前后二十天左右。老人当时不肯住院,住了以后也总是要求回家,他说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研发的新产品已获批,他正联系外地老板为项目投资,刚入院那几天总是给对方打电话联系,说老板要来和他谈合作。毕竟除了老慢支,他认为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其它器官并无大碍,他对病情的发展一无所知,更无从掌控其生命走向。

叱咤商海一生的老人没留下一句话,就这么匆匆离开了,留给家人无限的追思与憾悔。

想必这类事情我们大家都听得多见得不少了。家人往往因亲情和爱收走病人的知情权,并信任地将处置权交给医院,听医生的话,做医生要求做的各种检查和治疗;听医生的话,去外面药店买高价的自费药品;听医生的话,进重症监护室;听医生的话,尽管已回天无力,医生还是给领来省里的专家“会诊”......

这几天我脑子里总是回想起十几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小心医生害了你》,这题目真是刻骨铭心。想起一件件与医院和医生相关的事儿。

我一位亲戚突发疾病入院,医生给她挂一种药水,她反应非常大,一挂就浑身发冷、胃不舒服、发高烧,她请求医生换药,医生说这种药对你的病效果好,家属也劝说听医生的。再三恳求下给减了量,还是反应大。她发火了:“再不给换,我拔针头了!”看她态度强硬,给换成了安宫牛黄丸。出院复查时让她再做一次什么检查,查前先血管里推一针药,她说会清晰地感觉到身体内一股冰冷的水流倏然流过头部和身体,先发冷后发热。这次她选择了放弃。

我的婆婆近九旬了,因呕吐、胃不舒服,在老家当地医院住院,我们再三请求医生不必全面检查,就给调理下,结果连子宫附件都给开了检查单。

我朋友家的小孩出生后黄胆严重,没两天就听医生的话给送去医院照蓝光了,也是全身上下从外到内各种检查、化验,医生说不排查怎么知道什么原因引起的啊。几天后孩子妈坚决要求抱回,医生让签了字才同意,后果自负。孩子回来后一整天发不出声,第二天哭声是哑的。

我们敬畏医生,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人们对于医生的心态,就如同信徒对于牧师的心态——膜拜,甚至是一种盲目的崇拜。“一进医院,看到穿白衣的就像看到天使。正如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有可能是唐僧,穿白衣的也未必全是天使啊。天使肯定是有的,比如我在《横渡有“天使”》中写的那位仁心医者,只是你能幸运遇到的概率有多少呢?”“事实上,从进入医生的诊室那一刻起,你就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了”,“如果你住进医院,则会有六分之一的几率遭遇厄运,因为某些现代医学疗法是错误的,而这种危险有一半则来自医生或医院的错误。”

我从书架取下那本《别让医生害了你》,决定重温,并将它推荐给你,它绝非耸人听闻,相信你读了之后一定会获益,它会帮助你学做一名聪明的医疗消费者,掌握健康的主动权。总之一句话:要相信医生,但千万不能什么都听医生的。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心庸医“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