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早春的一日,晋陵(今江苏常州)的一位陆副县长(古时称县丞),与在邻县江阴当官的杜审言一起春游。陆副县长诗兴大发,做了一首《早春游望》的诗,杜审言听闻后,思绪万千,也就相同的题目写了下面这首诗:
(1)宦游:指在外地做官。
(2)物候:指气候和季节的变化。
(3)淑气:春天温暖的气候。
(4)黄鸟:指黄莺鸟。
(5)古调:赞美陆丞《早春游望》诗的格调有古风。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的人,才会特别敏感季节气候的变化。云霞在曙光的映照下从海上升起,江南梅柳都换上了春装。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绿萍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颜色更浓。忽然听到你吟出古朴的曲调,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止不住热泪盈眶揩湿了手帕。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所谓五言律诗,就是整首诗有八句,每句五个字,并符合音律对仗等规范的诗歌形式。更详细的介绍见解析王绩的《野望》。
第一、二句总领全篇,感慨自己作为一个为仕途奔波,远离故乡的人,对不同于故土的江南气候变化感到惊奇。
杜审言的祖籍是湖北襄阳,后来他的父亲去河南巩县做县长,全家人迁移到河南巩县居住。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河南的早春景象自然是不同于江南的早春,诗人感到惊奇也就不奇怪了。于是很自然的过渡到后面来描写江南春景。
第三、四、五、六句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事物来描绘诗人眼里的江南早春。
比如第三句写绚烂的朝霞映日出海,这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景物,但对于来自内陆的人来说,自然会感到很新奇。
第四句写春节刚过,江南已是一片梅红柳绿春意盎然,自然也与诗人故乡那梅枝犹挂雪,江面卧残冰的早春大不相同。
第五、六句是从前面的远眺到近观。和煦的春风拂面,诗人听着婉转的鸟鸣,看到水面绿萍颜色浓郁。这些都与故乡的早春有所差别。故乡虽已立春,但寒风还彻骨,草木还枯黄,冬天的萧瑟还迟迟不肯离去。
每句都在写江南的早春,实则每句都在和故乡做比对。这里又回应了第二句的“惊”字。
诗人惊新而怀旧,于是第七、八句很自然的抒发了自己压抑不住的思乡之情。
因为仕途不顺,才高位微,杜审言的内心也是很苦闷的。早春出门,看到万物生长春意盎然的景象,他惊觉岁月流转不停,而自己却仍做着芝麻小官一事无成,突然听到友人吟诗,思乡之情一触即发,不禁泪流湿巾。
整首诗对仗工整,用词精妙,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用早春的生机勃发来反衬内心的凄苦,创意十足,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也难怪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 第一。”
杜审言的孙子是我们熟悉的“诗圣”杜甫。杜甫为人低调,但他的爷爷杜审言却是自恃才高,狂妄到不行的一个人。
比如有一次,他在隰城做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参加官员的选拔考核,考完出来跟别人说:”苏味道必死。“苏味道是当时的天官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别人就很惊愕,忙问他原因。他回答道:"我的文章写的太好了,苏味道看到了肯定会羞愧而死。"
拜托,人家苏味道好歹也是和你一样被誉为“文章四友”之一,而且还因才华横溢,在武则天当政时做过宰相。
杜审言说完这个还不过瘾,继续口出狂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意思就是:我写文章,屈原、宋玉都只配给我研磨;我玩书法,王羲之也得跪下拜我为师。
狂妄到如此地步,华姐姐真想穿越回去问问杜审言:为什么你的名字叫“审言”却一点都不“慎言”呢?
果然祸从口出。因为太狂傲自大,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杜审言得罪了人,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就是一个管户籍的七品芝麻官。他不吸取教训,继续口无遮拦,又得罪了同事郭若讷、上司周季童。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他被判了死罪。
杜审言的二儿子杜并当时才十三岁,为了给父亲报仇,他找机会混进周季童的家里,用匕首杀了周季童,自己也被周府的人打死。
归根结底,还是杜审言的狂傲和臭嘴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杜审言次子为父报仇血刃仇人的事惊动了朝廷。武则天给杜审言平了反,因欣赏他的写作才华,还让他做了个写国家史书的著作佐郎,后来又让他做管陵庙祭祀用品的膳部员外郎。
杜审言一生将狂妄进行到底。后来又经历了流放、复职等一系列变故。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老人家倒好,在病重临死前,宋之问、武平去看望他,他居然对二人说:“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意思就是:造化弄人啊,我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华姐姐看了杜审言的故事,不禁畅想:如果杜审言真的能“慎言慎行”,以他的才华,或许也能位居高位,而不至于在面对江南明媚春光时却是满腹牢骚悲苦思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