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教学艺术浅谈

      古代诗歌的教学艺术浅谈

【摘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文化,古代诗歌教学,怎样在课堂上落地?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古代诗歌的教学艺术。朗读活动的教学艺术;赏析活动的教学艺术;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教学艺术;细节教学的艺术。

【关键词】 设计 朗读 赏析 结构 细节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有很多好处。如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程标准》中提到这样两段话: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两段话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文化。作为单方面的古代诗歌,怎样在课堂上落地呢?

作为老师,就需要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古代诗歌的教学艺术。

一、朗读活动的教学艺术。

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是最基础又是重要的环节。朗读的要求有多种,如: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句读要正确;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是一致的;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要使这些要求落地,就要在朗读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余映潮老师在古代诗歌朗读设计上,有独到的艺术。如:余老师教陶渊明的古诗《饮酒(其五)》(课例略),第二个学习环节“读背积累”中,教师通过师生对话,学生整体参与,五次诵读古诗,来逐步推进课堂——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读出味道——读出意境——读出层次,多角度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每一次的诵读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每一次的诵读都离作者的内心更近一步。而三读之后,教师适时地穿插“字词释义",既突显了关键字词在文中的重要性,又使整个诵读显得波澜起伏。诵读训练之后,还有“翻译”和“背诵”的任务。“翻译”采用的是直接出示译文,一生读原诗,众生读译文的方式,很好地节约了时间。“背诵”则采用“自由读背”和“集体朗诵式背诵”的手法,全面激发学生的读背热情。古代诗歌的朗读是绕口,生涩,而在余老师的朗读教学艺术的引领下,课堂灵动多样,诗意盎然。

二、赏析活动的教学艺术。

汲取古代诗歌的精髓,体会诗人的情怀,需要充分的理解诗歌。古代诗歌的赏析是教学中的重点。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到骨子里呢?是我教学中的瓶颈。如何进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设计,余老师的课往往让我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感。

例如:余老师课例《天净沙·秋思》赏析教学的创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凤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知识教学:比如,马致远、散曲、小令、意象、景语、情语、句法、秋思之祖等。

(2)吟诵训练:语调、语气、节奏、重音、停顿、背诵等。

(3)概括训练:概写散曲大意、表达特点,以及它抒发的情感。

(4)描述训练:变曲为文,将《天净沙·秋思》扩写为描述、抒情的散文。

(5)赏析训练:品析这首小令的抒情手法。如用意象叠加、寓情于景、白描手法等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等。

这个创意的教学设计,有知识铺垫,朗读训练,内容、情感概括,语言文字表达,思维训练,赏析能力训练等,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掌握了诗歌。课堂效果也就不用言说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其中。

三、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教学艺术。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记诵的比较快?而且句子前后不宜颠倒?除了在知人论世、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没有更好的教学艺术?在看到余老师课例《记承天寺夜游》,讲到起承转合的结构。而且在统编教材八上的教学用书《唐诗五首》一课中,提出“让学生了解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于是,我想如何使学生能理解起承转合的结构呢?如果直接讲估计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我想到平时作文训练中的谋篇布局,不也是起承转合吗?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请大家从《野望》《钱塘湖春行》两首诗中任选一首,进行改写。”并且PPT出示:

(1)改写的定义:改写是指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过程是重新构思、重新剪裁、重新布局的过程。

(2)改写的方式:可改变人称,比如将用第一人称写成的文章改成第三人称;可改变体裁,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可改变叙述顺序,比如将倒叙改成顺叙,或者相反;还可增减内容,如在基本符合原文的情况下,对某此具体情节进行删减或补充等。(3)注意事项:改写后的文章应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和中心思想。

学生思考,动笔,交流。

点评时,我这样说:“大家注意到了吗?两首诗都是首联点题。《野望》先交代了“望”的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苦闷、矛盾);《钱塘湖春行》则先交代“春行”的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钱塘湖的整体轮廓(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接着:两首诗都紧承题眼,用颔联与颈联写出所见的景色。《野望》先从远最开始描绘秋天山野的静态,再转人近景,写人的动态;《钱塘湖春行》先写早春的动物,再转人植物的描写。

最后,两首诗的尾联都是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野望》中,诗人虽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显得陌生,他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钱塘湖春行》的尾联用“最爱”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而“行不足”更可让我们想象到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于钱塘湖初春那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最后小结:“通过《野望》和《钱塘湖春行》两首诗我们可初步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首联“起”,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 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会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续与延伸;“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会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这样的章法结构,一方面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意或诗意的波澜。我们现在写作文的谋篇布局,其实就是从古人的文章中学来的。”

这样学生了解了谋篇布局的巧妙构思,可据此分析律诗内容,理解文本的整体性,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路。对于其它形式的诗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细节教学的艺术。

古代诗歌美不胜收。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既要有宏观框架,还要注意细节教学的设计。特别是在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上,有时候好的教学创意设计, 让学动充分活动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方法在于提要求做示范地抓手。

余映潮老师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的片段中,余老师这样设计:

今天学习《古代诗歌五首》,请同学们先读起来。假设这五首诗都是“景点”, 请试着给它们各加上一个四字词的“名称”如《观沧海》这个“景点” 可以给它一个“登山望海”的美名。 同学们朗读,思考,商量,表达:

《观沧海》—“望天看海” ……

《次北固山下》—“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半山行”……

《天净沙 秋思》—“天涯孤旅”……

像这样的“命名”活动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细节,是一种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感受的“侧面手法”。教师提了要求,做了示范, 递了“抓手”,没有进行课堂提问,带思考深刻,情景活跃,话语飞扬。这种教学艺术不仅适用于古代诗歌教学,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同样适用。

总之,古代诗歌教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艺术,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读读背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任重道远。作为语文老师,尽自己本职所能,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资源,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且行且思考,且提升,争取上出高效的语文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艺术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