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科学二阶段)

又是实验器材准备不足的一课。

以下是小多老师公布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

实验准备:

天平

乙醇(医用酒精75%)

量筒

2个相同的透明塑料杯

2支茶蜡烛(带金属外壳的矮蜡烛)

胡萝卜一小片,不超过1cm厚,1/4截面积



茶蜡烛️是何方神圣?对于我这种粗人来说,除了淘宝,实在不知道去哪里买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强烈要求小多老师提前三天公布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

今天上课的内容还是流体力学。不过,庞老师随时可能补充奇奇怪怪的内容。



水里放两块圆锥形塑料片,安安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拿针筒往塑料片中间位置喷水,塑料片是分开?保持原状?还是分开?

一个杯子装水,一个杯子装酒精,将矮矮胖胖的茶蜡烛放进去,是沉下去?浮起来?还是一个下沉一个浮起?



将厚度不超过10毫米的胡萝卜片放进水里,毫不意外,胡萝卜片沉到水底。往水里放盐,同时搅动,让盐充分溶解到水里,现在的胡萝卜片处于什么状态?保持不动?悬浮?或漂浮在水面上?

让我们像乌鸦一样思考,接下来,我们都是会思考的乌鸦。

庞老师说,流体的流动是分层的。一直没怎么明白究竟是啥意思?难道说某个层面的流动方向是往东,流速缓慢;更深层面的流动方向相反,流速也快一些?记得动画片“海底总动员”里面有个画面:海龟们季节性迁徙,顺着洋流方向啥啥的……具体不记得了。是不是跟流体的分层有关呢?不过庞老师提到,戴宽檐帽子快速骑车,会在脑后形成“涡流”,凉飕飕地。难道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神仙也怕脑后风”?我想,应该类似于:往塑料片中间喷水,被喷到的水的分子间距加大,密度变小,四周的水趁机补充进来产生了压力,才让脑后位置感觉不舒服。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茶蜡烛分别放入水和酒精的实验,因为酒精的密度比水低,因此酒精中的茶蜡烛会浮起来,而水中的则会沉下去。生活中很多碳氢化合物,按照碳原子的数量,我们称之为甲烷、乙烷、丁烷啥的,按照天干地支来命名,显得我们比较有文化;而国外的命名就比较简单粗暴,几个碳原子就叫几烷,比如蜡烛就叫31烷。类似于日本人为孩子取名,大儿叫太郎,二儿次郎,以此类推。不过,山本五十六这个名字就超出了我的认知,难道真有56个孩子,而且还是都是男孩?也许是翻译的时候故意这么命名也未可知。至于除了乙烷还有乙醚乙醇啥的,就跟碳氢化合物的结构有关了,属于同分异构体。比如长条状的丁烷叫正丁烷,一坨状的叫异丁烷。Lili还是那么“不像话”,她竟然知道丙烷是高山气体,丁烷是房车燃料,8烷是汽油的标准值,诸如此类奇怪的知识,真吓人啊哈哈。





仔细看了笔记、课堂PPT和庞老师留的作业才明白,原来利用封闭流体里面的压强可以做很多事情,专业术语叫“帕斯卡原理”。即处于静止封闭的流体中,任意位置的压强变化都会不衰减的传递到流体中的所有位置。这就比较厉害了,比如汽车维修站常用的千斤顶,比如你运气不好,刚刚下到凉爽的河水里想要洗漱一番,就被一只饥饿的鳄鱼发现了,悄无声息地游近你……比如越是靠近木桶的底部所匝的钢圈越多。还了解到一个名词:仿生学。说不定帕斯卡就是从鳄鱼身上获得的灵感呢,如果是真的,那可是血的教训啊。潜水艇的制作应该跟研究鱼儿自由沉浮于水中有关。



惯性是一团质量拒绝被改变,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而这里的质量大小是与空气质量相比较而言的:人工吹制的气球在突然加速行驶的车里会随着人体往后倒,氢气球则不然,跑的比汽车还快。

飞机为何要迎风起飞?

1kg铅球与1kg棉花哪个更重?

为何有风的时候壁炉里的火燃烧更旺?

这些都是问题!

昨晚时间太晚,实在没力气再写了,现在补充一点内容:LILI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说那个胡萝卜片看起来是胡萝卜,其实不是胡萝卜,而是看起来像胡萝卜的一坨水。还有自由落体状态下的被戳破的塑料袋,塑料袋与水也变成了一个整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四课(科学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