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上最耐揍的国家,硬是扛过了中原数个王朝打击

公元前37年,朱蒙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五女山城)建都之后,便开始率领族人南征北战。先是征服了沸流国,再通过与绝奴部的联姻而将其吞并,而后攻荇人国、灭北沃沮。短短十数年的时间里,高句丽便以强壮的姿势,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地。


对周边土地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欲望,使高句丽开始面对鲜卑与夫余的联合打击。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为了避开强敌,朱蒙之子类利琉璃王放弃了其父所建立的国都纥升骨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古城),并筑丸都作为卫城。以上为基地,琉璃王西灭梁貊,并攻占玄菟郡所属的高句丽县,正式定国号为“高句丽”。

此后,高句丽军擒杀夫余王,吞并盖马国土,降句荼。其势力开始越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半岛。


在六世太祖王宫时,高句丽攻占东沃沮,国土往东拓展至东海(日本海)。而后,开始往西向辽东发起进攻。

此时的辽东,处于公孙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末,公孙度被董卓任为辽东太守后,又接受了曹操授予的封号“永宁乡侯”,自此割据辽东。

试图西进的高句丽,开始遇到了建国之后的第一个劲敌。

209年,争夺高句丽王位失败的拔奇,率部投降公孙政权。公孙康在拔奇的指引下,率军攻破并焚毁了高句丽都城国内城。高句丽王被迫迁入丸都固守,丸都自此成为高句丽新的国都。

打不过公孙政权,高句丽曲线救国,直接向曹魏臣服,这才避免了被公孙政权赶尽杀绝的下场。


公孙政权被司马懿所灭之后,曹魏对辽东的控制力度有所减弱,高句丽重新开始他们对辽东的企图。

244年(正始三年),不堪其扰的曹魏派毋丘俭讨伐高句丽。毋丘俭率步骑万人,攻破高句丽丸都,并将其焚毁。高句丽东川王位宫被迫与妻、子出逃。

245年,毋丘俭再次大败高句丽军,将高句丽王一直追击到北沃沮的千里之外。获胜的曹魏在高句丽旧地设置平州,下辖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其中的乐浪与带方二郡位于今朝鲜半岛北部),并以毋丘俭镇幽州。

再次被迫向曹魏臣服的高句丽,只能将发展重心向朝鲜半岛转移。247年(正始八年),高句丽进入浿水(大同江)流域,并占据平壤。


高句丽王陵

西晋“八王之乱”,使中原政权完全忽视了对边地的管辖。东北各势力纷纷崛起,实力有所回升的高句丽,重建丸都之后西袭辽东、辽西等地。

此时辽西已被实力更为强硬的鲜卑慕容占据,为了解决高句丽的侵扰,342年,慕容皝分南北两路大军进兵高句丽。南路主力在木底(今苏子河北岸木奇村)击溃高句丽军后,直击其都城丸都,高句丽王败逃,其母、妻被俘。

虽然高句丽全歼了北路的燕军,但实力大损之后只能臣服于鲜卑慕容。

再次受挫,高句丽只能绕开辽东。一方面继续向半岛南部扩张,另一方面则攻占辽东以东、以北的夫余区域。降服夫余之后,高句丽的疆域向北一直延伸至松花江以南地区。

此后,强敌燕国虽然覆灭,但控制辽东地区却是更为强大的北魏。寻不到任何机会的高句丽开始专心经营朝鲜半岛。427年,高句丽长寿王正式迁都平壤。

在与百济的战争中,高句丽攻下百济都城汉城,杀百济王,百济被迫南迁。高句丽的势力越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达到了鼎盛,成为东北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疆域“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辽东也被其吞并。在其境内,出现包括“三京”(平壤、国内城、汉城)在内的八座著名城市。然而,由于王室争权而内耗,其实力又迅速回落。

当隋帝终于一统中原之时,高句丽主动接受了“高丽王”的策封,以示臣服。然而,没多久高句丽便联合靺鞨进犯辽西。

开皇十八年(598年)六月,隋文帝令并州总管杨谅,率水陆三十万大军东征高句丽。时值雨季,道路难行,后勤供应难继;水军又在海上遭遇大风而损失惨重。隋军不久败退。

大业八年(612年)与大业九年,隋炀帝调动南北百万军力,连续两次亲征高句丽。在损失了无数的军资人马之后,无功而返,隋朝国力因此大损。

大业十二年,天灾不断的隋朝已近大乱,隋炀帝依然在全国征集军队,第三次亲征高句丽。此时高句丽的国力也同样处于崩溃边缘,于是向隋朝上表求降。隋炀帝欣喜撤军。

然而,高句丽却根本没把这种降表当一回事,始终不肯奉召入朝。愤怒的隋炀帝,却再也没力气重新组织对高句丽的征战。


数百年以来,当中原政权实力强盛之时,高句丽只要花一张“降表”的代价,便可为自己争取许多年的喘息机会。而当中原板荡,力有不逮之时,高句丽转身便开始发动对中原政权辖地的侵扰。“降”对于高句丽而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高句丽新继王位的高建武便遣使至长安朝贡,以示臣服。武德七年,高建武又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强硬派人物泉盖苏文杀死高建武后,立其弟高臧为王,开始掌控高句丽的军政大权,对唐朝的态度转而强硬。泉盖苏文无视唐朝的谴责,联合百济,侵占新罗城池。

贞观十九年,尊严受到挑衅的唐太宗,举兵亲征高句丽。唐水陆两军在第一次对高句丽的征战中,攻克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池,俘获10万户、18万人。将高句丽的辽、盖、岩三州七万人内迁。以伤亡近二千的代价,杀敌四万多。冬季来临,受阻于安市城的唐军终于撤军。


唐军一撤,高句丽又恢复了骄横与放肆。从贞观二十年(646年)一直到唐高宗的乾丰元年(666年)的二十年时间里,唐朝又数次遣军东征高句丽。但出动的军队数量并不多,都属小规模作战。唐朝虽然在军事上并未失败,但收获的战果甚微。

666年,高句丽最强硬的掌权人泉盖苏文病死,其子因争权而发生内讧。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军在围攻平壤一个多月后,高句丽王高臧出降,接替泉盖苏文的泉男建被俘,高句丽自此终于灭亡。

自西汉建国直到唐高宗时灭亡,在705年的建国史中,高句丽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无论说其是桀骜不驯也好,顽强不屈也罢,或是将其归结于气运、国人的狡猾善变。高句丽面对周边不停轮换的政权,从西汉至东汉、从三国到魏晋、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时代。

在东北诸族林立的险恶环境中,高句丽展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对于边地政权,中原王朝一向是以“威服”与“德化”的手段相结合。“威不立,则德不能驯”。但是在“威”与“德”的侧重上,各个王朝的态度有所不同。当王朝实力较强时,则以威为主;当王朝虚弱时,则强调德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荒狡放命,则播武功以威之。”这句话,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无论是威还是德,中原王朝都通过朝贡、接受册封等形式,来确定边地政权的附庸地位。但这种手段对其他民族的政权并没有太多的约束力,一如高句丽。

高句丽的顽强,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辽东以及朝鲜半岛的地理因素。这个区域,山高林密,道路难行,并不适合于大兵团的作战。

如公孙政权与燕国还能就近对高句丽实施打击,而像隋、唐这样从中原发兵,就要受累于极长距离的后勤运输压力。加上一直到唐朝之时,中原海上航行能力并不发达,海路运输不确定因素太多,因而无法给陆战部队提供更多的支持。

(9)

从东北起家的高句丽,其眼光始终放在东北区域。因此,一旦攒足了力气,便会攻掠辽东、辽西。与之不同的是,之后的半岛政权,无论是高丽还是朝鲜,都只是把自己定位为半岛国家。既没能力也没实力去窥探半岛以外的区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北历史上最耐揍的国家,硬是扛过了中原数个王朝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