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那张被忽视的关系网

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得来思想,你的思想方法,即熔铸思想的模子却必须是你自己的。—— 拉姆



原生家庭——那张被忽视的关系网

原生家庭,近两三年似乎又被重拾起来,这个可以追溯到佛洛依德老人家那里的理论在我们这个时代又一次被“翻唱”,还吸引了相当多数的听众。

系统心理学领域似乎完全不认同它对一个人人格的负面影响。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却对这个概念大谈特谈。一些公众号也不时地抛出这类的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虽然专业的人都在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开脱,但我个人认为,有市场的地方就说明一定有需求。为原生家庭开脱的人可以否认支持这个观点的人的非专业性和片面性,但不能否认它暂时性地、部分地解释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家庭因素。既然还没有更好的理论回应,那么就暂时承认它的客观性。就像治病,根源还没找到的话,症状不能被视而不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比坐以待毙好很多。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家庭也不例外。所以在把原生家庭拿来探讨的时候,首先不要把它当成问题探讨,因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罪过;其次不要把家庭成员当成罪人看待,不要让无意识的过掩盖呕心沥血的功。我想这样的讨论才能避免将事情极端化。

每个人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似乎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贫穷的怪罪父母没本事多赚钱;衣食无忧的埋怨父母在教育上没给自己更多地参考;人生被安排的妥妥当当的会说父母插手的事情太多;父母给予自己充分自由的怪他们没能给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让自己太放任。总之,人怕是贪欲最强烈的一个物种。

有人会说,你们这代人就是太不知足,活得太矫情,以前的孩子没人管,也没这么多事。这样的说法往往才更让人觉得暴力,因为他一句话的总结性评价,我们却要用不止一句话给他解释清楚,解释了也未必得到理解,所以一方认为我们无病乱呻吟,我们又认为他们思想太孤陋。

其实,敢于说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孝文化对人们的绑架,在整个舆论都在高调弘扬父母恩大于天的氛围下,大谈原生家庭之恶简直是一种大逆不道,所以敢于“逆行”有时候也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现在的人们更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了,人们开始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这不仅是人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因为社会的包容和接纳让更多的人敢于把内心世界暴露出来,社会能够接受多元的观点这也是另一层面的进步。

看了一些文章,也随机访谈了一些人,发现有几类原生家庭更容易对子女的人格形成负面影响:

1)充满暴力。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冷暴力。其中,语言中的讽刺、挖苦甚至比棍棒更可怕。

2)不被肯定。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表现,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在家长眼里都被总结为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不对等的比较。举个例子,你说我比他高,家长会说你没有他有才华,你说我正直勇敢,他说你没他能赚钱,总之你的长处总能被父母眼中的他和他们碾压。

4)不被支持。孩子的一切决定都会被家长告知“反正你自己看着办,别怪当初我没提醒你”,殊不知这种推卸责任的善意提醒反而会让孩子做任何事都没有底气,犹犹豫豫。

5)夫妻一方把对另一方的不满灌输给孩子。试想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一方无休止地说对方的不好,久而久之你无形中会受到这种思想的误导,导致家庭成员间越来越深地误会以及家庭成员中不同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6)完全的约束和放任。完全约束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实现自我满足的工具。完全放任的家长名义上是给孩子自由,其实是逃避自己责任的一种最安全解释。

7)祈求用苦情的方式加速孩子的成熟。“为了你,我放弃了~~~”,“当年若不是怕你~~~”,“我们一辈子省吃俭用~~~”,是不是都是一些再熟悉的话述,其实作为孩子,这种错误的催熟方式除了让他们看上去更懂事了以外,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自责和补偿式的孝顺,功利色彩太浓厚。

事实上,以上这些都比疾病、贫穷、不好的运气等带来的伤害更大。


这样的孩子生性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使经过努力取得了成绩,但也会将成绩归功于除自己以外的因素中。

这样的孩子爱跟自己较劲,总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事情只要没有发生,准备的过程就会被无限延长,过度紧张往往并没有取得好的结果。

这样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会让人觉得清高冷漠,不苟言笑,喜不敢露,悲不外显,看起来沉着冷静,实际上是压抑自己,正常的悲欢都已不会表达。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原生家庭有时候反而促成了子女的优秀,但是他们不快乐,起码没有你看上去的那么快乐,取得这种优秀的过程实际要比其他人更痛苦和煎熬一些,这种成就感的代价太大!

中国的孩子都太会表演,因为不表演大人就会说自己不懂事,于是一次次为了得到大人肯定而假装的懂事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压抑自己情绪换来的肯定,依然不能填平内心深处的空虚。

同样,原生家庭的这种负面影响也不只是父母对孩子的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是双向的。因为不满会激发斗志的同时,也意味着成功后的隐形报复,那种做事不是为了取悦自己,而是证明给谁看的出发点本身就很可怕。说得有些夸张,但确实存在。

你来自你的原生家庭,也终会再成立一个属于他人的原生家庭,只不过角色不同。正视、理解、解决、改变问题是避免这种隐形的恶,善意的恶一代代循环的关键。

如果说我们在探讨的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莫不如说我们在解读一种关系,社会性的人本来就生活在关系中,而关系的好坏决定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舒适度。人,最终追求的应该就是舒适地生活,这种舒适包括身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自在。就连政治中一直追求的财富、公正、安全、信仰等无非最终都是为了人的舒适生活而服务。

关于原生家庭,从根本上讲一方面应该摆脱或克服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应该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我们那一代的父母,生活重心更多地倾向于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那些年的信息流动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出,自我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有限的文化水平以及从他们自己的父辈那里传承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所以发现和正视问题不是为了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而是重新理清了一种关系,重新面对一种更真实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哪怕父母子女之间能实现这种真实也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性应该得到认可。

如果真的对原生家庭有意见,从意识到的时候开始就要跟父母沟通,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作为父母,也不要过多自责,因为从意识到自身问题的那一刻开始,事情就会开始好转了。既然意识到了就要试图改变,哪怕只是收敛一些,也好过持续地伤害。

不要向原生家庭兴师问罪,我们都是第一次活,摸索着处理关系,发现误区及时调整,不怨不恨,不偏不倚,不骄不躁,去发现,去尝试,去解决。毕竟,改变从来都不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生家庭-那张被忽视的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