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吃掉地球的未來!

撰文/佛里 ( Jonathan A. Foley )

重點提要

■人類必須同時解決三個問題:終結饑荒、在2050年之前使糧食產量倍增,同時大幅減少農業對環境的傷害。

■若能同時進行以下五項方案,便能實現目標:停止為了農業而砍伐熱帶森林、使生產量最低的農地提高產量、提高全球水資源及肥料的利用效率、降低肉品消費,以及減少食物在生產及銷售過程中的浪費。

■以食物提供的營養價值、糧食安全以及社會與環境成本,做為糧食認證系統的依據,如此大眾選購的產品,將有助於推動更永續的農業模式。

..................................................................

目前約有10億人處於長期飢餓狀態,但事實上,全球農民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全人類,只是未能適當分配。然而,就算適當分配了,許多人也因為糧價不斷上漲而無法負擔。

但另一個挑戰亦逐漸逼近。

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20~30億人,根據幾項研究指出,這可能使糧食需求增加一倍。此外,由於高收入的人口將會更多,這表示他們也會吃得更多,尤其是肉類,因此糧食需求也將跟著增加。另外,種植生質燃料作物的耕地增加,農地需求也會跟著增加。因此,即便我們解決了目前貧窮及糧食取得的艱鉅任務,我們還是得生產兩倍的糧食,以保證供應全球所需。

然而,問題還不只這些。

人類砍伐熱帶森林,在貧瘠的土地上耕作,並在脆弱的地形與水域中進行密集的商業耕種,使得農業成為地球最嚴重的環境威脅。農業已經佔用了大部份陸地面積,且正在摧毀生物的棲地、用盡乾淨的淡水、污染河流及海洋,且農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範圍幾乎比其他人類活動的範圍更廣。為了確保地球環境長期的健康,我們必須大幅降低農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全球的糧食系統正面臨著三項不可思議且相互關聯的挑戰:它必須確保現在活著的70億人口都有足夠的糧食;必須在40年內使糧食產量倍增;在達成上述兩項目標後,必須同時真正做到環境的永續。

糧食增產阻礙重重

乍聽之下,要養活更多人,方法似乎很明確:只要擴增農地並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量,就能收成更多糧食。不幸的是,這兩項策略在全世界都面臨極大的障礙。

姑且不論南極與格陵蘭,地球表面上的土地大約有38%已經開發為耕地。目前人類在土地上進行最多的是農業活動,其他用途皆遠不及此。這38%的農地幾乎佔去了地球所有最棒的土地,剩下的大部份是沙漠、高山、苔原、冰、城市、公園以及其他不適合耕種的地區。少數僅有的未開發之地則主要在熱帶森林與莽原,對於地球生態的穩定性,特別是碳的儲存及生物多樣性來說,非常重要。把農地擴張到這些處女地並不明智,但是過去20年間,全球每年大約開墾了500~1000萬公頃的農田,且大部份都在熱帶地區。儘管如此,地球耕地面積的淨增加只有3%,因為城鄉發展及其他外力造成了耕地流失,特別是在溫帶地區。

增加作物產量聽起來也很誘人,然而,我們的研究小組發現,過去20年來全球平均作物產量增加了約20%,遠低於一般的預期。這是一項很顯著的進步,但成長速率仍遠不足以讓糧食產量在2050年時增加一倍。儘管有些作物的產量明顯提升,但有些還是成長不多,甚至下降。

如果我們種植的食物都是供人類食用,要養活更多人就沒那麼困難。但全世界農作物中,供人食用的只有60%,主要是穀物,其次是豆類(豆實和豆莢)、油料作物、蔬菜及水果等。另外35%是用做動物飼料,剩下5%則用於生質燃料及其他工業製品。這裡最重要的課題是肉類,即使採用最有效率的肉品及乳品產製系統,把作物拿來餵養牲畜,仍然會降低全球的糧食供應。以吃穀物的牛為例,通常每30公斤穀物只能生產1公斤可供食用的牛肉(不含骨頭重量),相較而言,雞肉及豬肉的生產效率較高,而吃牧草的牛則是把非糧食物質轉換成蛋白質。但無論如何,以穀物來生產肉類的方式,對全球的食品供應來說都是一種流失。

另一個阻礙糧食增產的原因,是大規模的環境破壞,光是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方式,就對氣候變化及海洋酸化產生深遠的影響,與農業對環境的衝擊不相上下。我的研究團隊估計,70%的史前草原、50%的莽原、45%的溫帶落葉林,以及25%的熱帶森林,都已經因農業活動而遭清除或徹底改變。自上個冰河時期以來,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沒有比農業更嚴重的了。農業的實質足跡將近是全世界建築體及鋪面道路的60倍。

轉自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3045

你可能感兴趣的:(別吃掉地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