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愚蠢的人发现自己的愚蠢——论达克效应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饭,她向我吐槽她的前老板是多么的愚蠢,他老板在朋友圈中和供应商展开隔空对骂,还美其名曰“捍卫正义”,结果搞得其他的供应商全部联手抵制公司。

生活中的确总是会遇到愚蠢的人做愚蠢的事,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他们发现不了自己在做蠢事呢?其实,能够发现自己在做蠢事是需要高智商的。

一、一个愚蠢的罪犯

1995年4月的一天,在匹兹堡,有两家银行遭到了抢劫,而且抢劫犯是同一个人。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这个人在抢劫的时候竟然什么伪装都没有,他的脸上没有面罩,甚至连蒙脸的丝袜都没有。

警方很快就根据监控信息抓到了他。被捕时,他用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望着警察说道,“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我,我可是在脸上涂满了柠檬汁啊!”

原来,这个抢劫犯无意中知道了一条“天大的秘密”,如果用柠檬汁在纸上书写出文字,那么等柠檬汁干了之后,这些文字就会消失了,只有当你再次加热的时候,字迹才会在纸上再次显现出来。所以他就想,如果我把柠檬汁抹在自己的脸上,那么摄像头照下来的图像就不会出现自己的面孔,于是他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银行。

这个故事的主角当年就登上了世界最愚蠢罪犯的榜单。大多数人听到这件事都会哄然一笑,可能还会马上联想起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掩耳盗铃的故事。

二、达克效应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和同事克鲁格对这个愚蠢罪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系列研究,提出了心理学上一条非常著名的理论,就叫达克效应,这个发现还获得了2001年的另类诺贝尔心理学奖。

达克效应解释了无知给人类带来的诅咒,那就是,我们很有可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即我们处于“元无知”状态。

三、五分之一法则

威廉•庞德斯通是美国卓越的思想者、研究者,他提出了“五分之一法则”。

即不论一个观念多么离谱,或者是一条信息错的多么可笑,这个世界上大概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它是正确的。 美国的《郝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让他们做判断,比如“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彩票是一种良好的投资方式”,类似这样的错误观念列举了很多条,结果表明每条都有20%的人会盲目相信。

这些人对于事实性知识极度匮乏,是导致他们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如何让自己不至于太愚蠢呢?

1、通过多渠道学习,让自己成为狐狸型的通才。

公元前七世纪时,古希腊世人阿尔基罗库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后来,人们把这两种形象指代两种类型的人:刺猬是专家型人才,而狐狸指的是通才型的人。

做狐狸型的通才是可以让我们避免处于理性无知的状态。 所谓理性无知,是在上世界50年代,有经济学家安东尼•康斯提出来的。

理性无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功利式的学习。也就是说,有的人会认为学习只是达成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并没有把学习本身看作一个纯粹的目的,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多的就会去比较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自己能够获得的收获,一旦努力超过收获的时候,就会主动选择放弃对于某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但是,如果你时刻考量今天看的这本书、上的这门课能不能为自己带来即时收益,性价比是不是足够高,是的话,马上就学,不是的话,那就留到以后再说,这种做法往往会让一个人的知识很快变得枯竭。

另一种状态的理性无知,是一个人选择把自己的时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专精的学习上,而对其他的领域涉猎甚少。

2、通过对于信息获取方式的筛选,规避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是指,最近这10年,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了的转变,在自媒体兴起之前,我们往往是从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接受的非定制化的新闻,因为不是针对我们兴趣定制化的,它往往能让我们收获更多医疗之外的资讯,也接受到很多来自不同观点的意见。

而自媒体兴起以后,当我们使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等这类产品的时候,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我们根据自己兴趣定制化的,这导致我们不断接受的都是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 在这种观点单一、相对封闭的信息来源中,我们只能把接收的信息当做事实的全部真相,并分享出去,再彼此印证这些相似的观点,这个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为了规避回音室效应,我们要让信息获取的渠道多样化,并且严格审核这些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指望愚蠢的人发现自己的愚蠢——论达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