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安史之乱”中,杜甫曾从全家暂时寄居的鄜州羌村出发,独自北上去灵武,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试图为平叛效力,早日结束战乱。但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的长安。

那是一个天高月圆的夜晚,诗人苦于报国不成反成俘虏,长夜难眠的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思家之情油然而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古今写思亲的诗作无数,唯独这首《月夜》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除了记录了杜甫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外,更在于不同寻常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般的思亲之作,都会从自己这面写起,写自己的处境,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思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达主题思想。可这首诗拟题为“月夜”,诗人所见的应该是长安月。可此时,在他心中没有了自己,而全是家里的情景:在家所在的鄜州的夜空,也挂着一轮明亮的圆月,妻子因为思念丈夫,长夜难眠,便起身依窗而立,望着天上的明月,一看就是大半夜。可是,孩子们尚小,并不懂得母亲的这份思念,并不知道思念被困在长安的父亲,早早地上床,甜美地睡着了。由于依窗而站得太久了,深夜霜雾弥漫,飘进窗来,把妻子那散发着香气的发髻都打湿了,月亮的清辉洒在妻子穿得单薄的一双玉臂上,早就让她的肌肤凉透了,可她似乎还没有觉察到。在全诗,虽然诗人始终没有站在前台来,但每句诗都有他的存在。如果从句意上来看,第四联的两句心理描写,也应该是写妻子的,但是,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心愿?此时,两地看月四行苦泪,何时才能同在一副窗帷下,相互拭干脸颊上的泪痕?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虚写想象中的妻子思念自己,从对方来反射自己对妻子、对孩子的思念与牵挂。这样写,就把两方的感情交织起来了,实现了夫妻俩的情感共鸣,这真是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呀!

此外,这首古诗名篇在用词上也十分考究,如第二句中的“独看”与第四句中的“未解”相对,不但写出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爱怜之情,更突出了妻子独在月下,无以寄托思情的悲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讲究,真是古今无人能匹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