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的这节课

这次教研是听的孙老师讲《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她这是上的第二课时。

不管什么时候听孙老师的课,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她对小队及小助理的训练,就算新接一个班,不出一个月,她就已经按照学校的课改模式,把小助理训练得大胆且大方,主持起上课来有条不紊,把各学习小队训练得说话、汇报各司其职、井井有条。这次也是,前面的导入、复习环节,小助理主持刘畅,点评丰富,总结到位。

孙老师还有一点让我佩服,就是她设计课特别用心。上周教研时,她给大家讲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不管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还是对课文的解读,都让人感觉很全面。所以,好几个老师都留着这篇课文没上,等着她上完之后好比着也上一遍,毕竟精心打磨的课优点多多。

可是真正上起来时,孙老师似乎要让大家失望了,因为一节课她只领学生分析完第三自然段就到下课时间了。没有完整地课文教学展示,大家没法跟着上了。

教后交流中,对这节课的优缺点,大家各抒己见。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的常态课,往往上起来没有设想的那么美好,这节课也是。所以该我点评这节课时,我说了我的看法:

这节课设计很好,但听起来有点乱,因为老师对于学生汇报的学习结果缺乏筛选。这篇课文虽是科普说明文,但是要落实的却是阅读方法这一语文要素,学生汇报时,把能看出来的信息全说了一遍,比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抓关键词的方法等等,而对于学生汇报出来的方法,老师统统写到了黑板上。一个自然段,面面俱到的分析就淡化了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一篇文章,不管它是什么体裁什么性质的,它都是落实当前训练目标的一个载体,训练哪方面就强化哪方面,对于与本次训练无关的听见也装作没听见,不重复、不肯定,就自然漏掉了。当然,非得把学生说到的给它分分类,点明哪是有用的,哪是暂时没用的也可以,只要老师觉得时间足够用,或者这方面知识老师清晰学生也能很容易听明白的话。抓住一个自然段,从说明方法到说明内容,又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再到提取关键词的阅读方法……很容易让人听不明白到底在训练啥。

面面俱到,又要给学生留够探讨时间,还得让小队内每一个同学都汇报一番,学生汇报完老师还得把学生说到的没说到的全部再理一遍,时间自然不够,大家也就没法继续听课文后面部分怎么处理。

于是,我们又说到了那年作家肖复兴说的阅读教学的“挂一漏万”,真的是应该这样。

就这样,在大家对孙老师这节课的讨论中,对部编新教材的这篇文章大家又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我也真正感受到了教研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老师的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