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

201810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那是一个素白的纸提袋,有一个提把,但上面什么都没有印刷,袋子里面装了两小纸盒,也是素白的,什么都没有印,也没有写什么字。

打开小纸盒,里面是一个小罐子,罐子也是素白的,一点标记都没有。打开罐子,才知道是茶叶,可以认出是什么茶类,但是是这一类茶的什么茶名就不知道了。

我想这其中必有诈,也不问这是什么一回事。等了许久,才开口道:“这是你的商品吗?” 他说:“是的”,“已经分发出去了吗?” 他说:“已经摆上多家经销商的架子了”,“卖掉没有?”,“卖掉一些了”,“顾客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问是什么茶、为什么不标识名称”,“店主怎么回答”,“喝了就是,先不管它是什么茶,直接从茶香、茶味去认识它”,“你真的这样教店长了?”,“真的”。

我笑开了,“真是勇敢的茶人”。店长说:“有些顾客按捺不住,过几天还是回来问,我就提示他赏茶的心法,大部分的人都满意地回去了,有些人还再带一两罐回家。”


直接就茶的香、味来认识它、欣赏它,是最直接且真实的做法。

如果事先就知道了什么茶,总难得毫无障碍地欣赏它,如果你知道了它是鼎鼎有名的某某茶,没有喝就涌上了一大堆的香与味,本来没那么好喝的茶,也因为它的盛名而增添了许多分数。

如果再标注上是什么比赛茶的特等奖,本来不觉得怎样的,这下子也怀疑起了自己的水是不是不对劲,还是自己没有把它泡好。

茶的种类、级别非常多,一个名称是无法表达出什么的,依照这个名称去认识、去欣赏,就如同瞎子摸象。既然茶叶都已经来到面前,为什么不直接就它的身体来理解它、泡开来喝它,就它呈现的香与味来欣赏它?

很多茶是我们不曾喝过的,有些茶的名称我们虽然熟悉,但是它被制作得不是通常这个茶名所代表的那个样子,这时,如果喝来的品质好,我们是要因为它被做得不是那种茶应有的特征而说它不好呢,还是应该以独立的态度来品评它呢?


如果都是就已有的茶名与这些茶名所显示的品质特征来欣赏它,那是画地自限。也对不起茶,茶本来就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哪能因为它长在那里,被冠以那个地方的茶名而非得是那个样子不可?

依循茶名去欣赏一款茶是不正确的喝茶法,就如同看一幅画,总是先看画的名称,然后才欣赏这幅画。为什么说是不对的赏画方式呢?

因为是被作品的名称领导着去理解与欣赏。不能说:“我不知道它在画什么,叫我怎么欣赏”,真正看画的途径与喝茶一样,是应该直奔画的本身去体会的。

看不懂往往是因为被别人带路带习惯了,突然没人带路就不知道要怎么走了。

直接就画的线条与色彩来理解与欣赏,即使理解的与标示的名称不一样也没有关系的。

番外

我们都有一个特性,习惯性的给生活中出现的事物打标签(包括人);第一次见面,这个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或者相处中做了某件事犯了某个错,那么我们心中就会给予标签,认定此人就是什么样的。

然而事物都有很多面,我们看到的只是简单的一面,或者潜在的表面并未到达更深层次,那么我们给予的标签往往单方面的或者本就不正确的。


就像我们熟悉的铁观音,我们认知的标签首先是这款茶名,“哦,耳熟能详烂大街的铁观音”,其次是现在对这款茶普遍的认知,“现代新工艺、需冷藏保存、香高不悠长、味寡不醇厚、价格低廉”等等,喝之前,我们已经给出了定位,那么感受就大打折扣。

正确的做法是不用去给任何定位评价,亦不用先知道这是什么茶,先从它的形去判断它大致工艺、揉捻的手法;其次闻其香,给其香一个等级评价;后冲泡,看其汤色、茶汤纯净度;然后品其味,用味蕾去感受它、理解它;再看叶底柔软度、整碎度去判断茶叶原料的老嫩程度,工艺精湛度;最后回顾整个流程,去感受这茶从死去又活来的历程。

这时候去给予这个茶标签,“哦,野生茶树、传统烘焙工艺,揉捻手法适中、香高味醇、真香本味”去还原一款茶的品质,去感受这款茶来到您手中的经历。

了解更多茶文化,可关注微信公众号ID:绿色良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文化·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