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周梵
今天(2月14日)又到了大龄单身男女们被亲戚朋友花式催婚集中火力猛攻的时候了!其实,总躲闪他人的关切,用一句“谈恋爱要随缘”来打发家人倒是不打紧。
如果自己也拿这句话来搪塞自己,说的自己都当真了,很可能是自己在给自己做“期待管理”,害怕失望和挫败的感觉,用“我不在意”来代替“我要不到”总会显得更高级,但无法面对内心的挫败,直视自己的期待,就会永远虚弱下去,那就真的跟那个强大的自己无缘了。
承认自己有欲望并不丢人,更重要的是,不要屏蔽那些美好进入自己生命的可能性,下面这篇文章,转给你身边总是说“随缘”的那个人看!
表面随和只是脆弱的伪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随缘。
“你决定,我都行”
“随缘吧,不强求”
这些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似乎什么也不想要。如果需要做决定,他们就会希望从外面得到答案,似乎只要那个主意不是自己拿的,就会比较靠谱。
我们深知所有的决定后面都有风险,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
当内在的力量不够时,人们就很自然地希望别人能来帮自己做决定,因为让外力来为自己做决定时,我们可以避开那些在做决策的过程中看到的自己的无力感以及内心的空洞。
越不敢面对就越无力,越无力就越不敢要,于是变成一个封闭的循环模式。
有人问我:“如果我想分手,但对方不同意怎么办?”
请允许我先笑一会儿。你分手还需要征得对方的同意?对方不同意,这手就分不成了?
不如对自己诚实点儿:“我还没有力量独自做这个决定,我的决定需要整个世界支持我。即使是分手的决定,都需要分手对象支持我才能完成。”
人最大的障碍是对自己盲目
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就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时,能力越强越危险,因为你很可能会破坏掉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去换取一些以为自己需要的。
而痛苦是一剂让人清醒的良药,被刺痛之后才会有机会看清自己的盲目。
人类的痛苦只有两种:一种是失望的痛苦,另一种是厌倦的痛苦。
失望的痛苦,让你看到自己对外界那些人或事的依赖,每一种依赖都是内心的一个空洞。这本身没什么,我们活在世上不就是让自己内心的空洞不断被填满,归于完整吗?
如果在获取的过程中,我们结下了各种因缘,就有机会借由这个过程看清自己。
求而不得是一种很重要的提醒。
让我们看到自己在智慧、能力、慈悲、性格完整性上的缺失,期待落空反观自照是最容易发现自己盲点的机会。
但是,很多人在求而不得的失望之后,并没有觉知去看到自己的盲点,要么是对外归因,要么只是去做些边边角角的修补工作。
就像一个女人发现自己的老公越来越不愿意跟她说心里话,态度越来越疏远。
她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有问题,但只是去弄个头发、做个去皱,或者买个礼物给家人道歉。这种行为层面或形式层面上的变化也许在短时间内可以起到一点点细微的作用。
但只要不能深刻地意识到自身人格模式上的问题,就无法长久、切实地得到她想要的关系。
而一个人看不到自己内心底层的自卑和无力,只靠名牌服饰或者美容技术包装自己,短时间内感觉心里好像有底了一点儿,但很快,对自己的怀疑和对未来的慌张会更凶猛地卷土重来。
解决问题需要新的意识维度
没有做到结构性的转变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变化的。
这就像是往馊掉的菜里加辣椒、桂皮等调料,吃起来更容易入口一点儿了,但菜终归还是馊掉的。现实中,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这么干,但人们在生活中对待腐朽的关系或工作时,就是这么干的。
当他们失望地发现这盘菜最终还是馊掉的,会无比失望和委屈。他们会说:
“我努力过了啊,我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真的!但没有用。”
爱因斯坦说:“我们无法在创造问题的意识维度上去解决问题,因为正是原有的意识创造了你当下的问题。当你要解决问题时,必须来到一个新的意识维度。”
没有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视角还有其他维度时,我们就会一直停留在原有的维度尝试改变。
经历了数次失望之后,许多人转而开始进入一种隔离状态。我能理解,这是人格的一种自我保护,是为了避免感受痛苦。
但在我看来,这个损失着实太大了,因为这种屏蔽失望和绝望的痛苦也必然要同时隔绝希望。就等于说,
我们自己人为地禁绝了那些美好进入自己生命中的可能性。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部分。
人有一种本能——会捍卫自己的念头,所以无论之前的决定是基于什么理由,每次动荡的时候都需要靠自我说服来让自己稳定。
逃避虚弱感而回避直面自己的渴望之后,你看似只做了一个决定,但为了让这个决定可以被坚实地贯彻到生活中,你需要不断地用其他的信念和概念合理化自己之前的决定。
我想起很多年前参加一个禅修营。一位一起修行的朋友在两次恋爱都以分手而告终之后,开始参加各种禅修闭关。那时,她已经单身近七年了。她说:“我现在已经不需要亲密关系了,我只要跟我的内在精神有联结就足够了。”
这真的是个很安全的办法。
脑子里想象的形象永远都不会让你失望,但真实的人却会让你体验到失控感。
神不会给你真切的回应,所以只要不进入一段真实的关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放下了期待,还是假装放下。架空于现实的灵性成长,只不过是另一种逃避。
就像艾克哈特说的:“在深山里打坐很容易进入到平静、安宁的状态,但检验你是否真的过关了,回家跟你老妈住两个星期,你就知道了。”
无论是对关系的需要还是对物质的需要,去正视它们就好。
勇敢的承认你的欲望
追逐物质没什么可怕的,它只是人们对于贫穷记忆的补偿。物质带来的快感往往超乎想象的短暂,物质满足之后接踵而来的是虚无,虚无会促使人们探寻生命深层的意义。
所以,那些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革命多由富家子弟来主导,从黑格尔到杜威、从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从柏拉图到马克思,还有众所周知佛陀和他的俗家身份—— 一位王子。
在我看来,承认自己有欲望并不丢人,可怕的是虚伪和麻木。当我们不敢直面自己的欲望时,自然就开始粉饰它。这种粉饰会提供一个副产品,这个副产品就是自我的分裂。自我的分裂会带来能力和自信的大量流失。
你会在底层真实的需要和表层与世无争的形象里来回拉扯、挣扎,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消耗。
这种拉扯所带来的痛苦太小,很难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生活中不太会常常面对重大事件的痛苦抉择。
但是,这种因为内心的分裂而创造出的小剂量的纠结,在你的生活中每天可能会发生无数次。每次的剂量都不大,但累积起来却可能让你一天又一天疲惫不堪。
在这种状态下,谈什么创造力、影响力、决断力是很难的。
好的亲密关系让你看清自己
有一次,我公公到我们家来做客。我公公住的地方在城市的另一端,加上他老来得子,年龄大我足足46岁,平时很难有什么交集,所以我跟他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仅限于基本的打招呼。
那天,公公离开的时候我正在书房看书,没有出去,先生送我公公出门之后回来,半晌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坐到我的旁边,跟我说:“今天,你对我爸的态度,我觉得有些不舒服。”
我有点儿诧异,这几年,我们都越来越成熟,感情一直都很好,他很少会这么严肃地向我表达他的不满。
我问他:“你觉得我哪些表现让你不舒服了?”
他说:“我爸难得来一趟,你对他一直都很冷淡,而且他离开时,你连个招呼都没打。我觉得你不够尊重他,这让我觉得我自己也没有足够被你尊重。”
他表达得很直接,也很清晰和真实。
我说:“你知道爸爸跟我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实在太少,这不是他的错,但我也不愿意勉强自己。我不喜欢为了寒暄而找话说,这会让我觉得很不自在。所以,我没办法如你期待的跟爸爸熟络、热情地侃侃而谈。但是,我可以做到对他更礼貌一些。他来我可以起身迎接,他走我可以起身相送,如果有必要送下楼也是可以的。我做到这样,你觉得可以吗?”
他沉默了一会儿,很认真地想了想,说:“嗯,可以。这样我会感觉好很多。”
我抱了抱他,对他说:“很抱歉,今天让你有这样不舒服的感觉。也很谢谢你愿意把这个感觉第一时间告诉我,而不是憋在心里。”
他摸了摸我的头,告诉我:“我知道,你是为了我才愿意这样做的,也谢谢你。”
在我们的婚姻中,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时刻,既有关心和陪伴,又有尊重和空间,所以现在的我们相处得非常舒适、幸福。
这样的亲密关系没有一丝一毫的消耗,而是让我们都得以滋养,可以更好地激发彼此的创造力。当我们的亲密关系来到一个全新的层面时,我们真的成了对方最好的朋友、伙伴、家人、搭档、情人……我们可以彼此信任和支持,同时发生的,就是我们的事业和金钱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我们借由这段关系越来越多地看清了自己,也越来越懂得如何爱身边的人。
以前的我们常常会把不好的感觉压在心里,总是自我安慰:“这些都是小事。”“算了,说了免得惹对方不高兴。”……但是,这些没有被表达和处理的情绪都会一点一点囤积在内心深处,直到一天累积到一个巨大情绪,经由一个极小的触媒事件就连本带利地爆发出来。伤人伤己。
这些沟通、相处的智慧和能力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拥有的,是在不断地成长和学习之后获得的。
在无数次的失望、愤怒、委屈之后,很多次都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最可怕的放弃不是打算离婚,因为至少那还代表你有重新开始的勇气,最可怕的放弃是认为“婚姻就这样了”。于是,好像别无选择般留下一个了无生气的躯壳在死气沉沉的婚姻里。好像是婚姻榨干了你的创造力,但其实在它放弃你之前,你早已放弃了它。
学会跟你的欲望和平相处
当我们粉饰自己的欲望而表现出淡薄、寡欲的形象时,就很难给出对他人需要的尊重和允许。
即使是行为上允许了,内心依然会涌起一种微妙的优越感。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并没有和人性的欲望和解,我们依然害怕被它控制,于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通过压抑和贬低欲望来换取主导权。
不敢面对自己需要的时候,自然也无法尊重别人的需要,那么就更不可能与别人建立长久而亲密的关系了。
最大的创造力是发生在信任、默契的团队里,无论这个团队是工作场景或是家庭场景。
与世无争的洒脱确实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在佛学里有个词专门描述这种境界——出离心。有出离心会让人生出大智慧,反倒会让人变得更有能力和魄力,收放自如地应对很多事。这正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精髓——在又不在。
这份出离心是基于已经自我满足过,看破并超越了欲望,而不是求不得之后的自欺。如果自己尚且没有到达这个境界,大方承认就好。
学会和自己的欲望和平相处很重要,承认它,尊重它,面对它,满足它,然后才可能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