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近代史上绕不开的存在与永在

图片发自App

又是在那样的年代,莫言描写了街上的大字报,学生们的呐喊声不绝于耳。阿城讲述了大山上那棵神奇的树王,知青们手中斧子传来的砍伐声连绵不断。严歌苓紧靠着院子的大门,门外的村主任大声的吆喝着让她交出养父。余华安静的看着许三观被抽完血后,从血贩子的手里接过一踏褶皱的钞票仔细的数着…..

这本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繁琐的情节交织,就是简单的以时间为序列的第三人称叙述。书中你找不到一处倒叙和插叙。十几万的文字,轻轻松松的把许三观四十几年的生活交代的一清二楚。这是许三观的人生史,同时也是中国的近代史。

提到余华那么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部经典作品《活着》。如果说《活着》中描写苦难是以人物的死亡为结局,那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苦难就是以许三观卖血为始,又以卖血而终。许三观既是一个小人物又是一个大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史中没有知识文化的那一类小人物,他没有文化到以为卖血前多喝几碗水,血就会被稀释,血量就会更多一些。但当他面对自己的大儿子“一乐”不是亲生这种有违纲常伦理的问题时,他却背离了知识文化人的常规做法。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每每想到这段话都让鼻头很酸,这是父亲对孩子温情,是人性中散放着的伟大光辉。这一刻许三观不是一个小人物,不是一个俗人,这一刻他就是孩子眼中的英雄。

图片发自App

余华的笔下不缺悲剧,但同样不缺喜剧。一乐的亲生父亲何小勇重病后,曾经那个趾高气昂,冷嘲热讽的女人低三下四的求一乐的母亲劝一乐去帮父亲喊魂,一乐爬到屋顶烟囱边漫不经心的吆喝声是那样的刺耳和讽刺。在吃不上饭的日子里,一家人躺在床上,许三观用口述的方式绘声绘色的把红烧肉的肥而不腻,爆炒猪肝的鲜美细嫩说了一个遍,听的媳妇孩子们直吞口水。如果谁不该吞口水了,许三观还会呵斥道:“这是给你们妈做的,不是给你们做的,你们吞什么口水?你们吃了那么多的肉,该给我睡觉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带着一点狡猾,盲目乐观中带着一点自我满足的许三观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说这是一部让人含泪却笑着读完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与《活着》的故事结局相比,《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局谈不上多么的悲壮,但正是这种不悲壮,这种真正告别了知识分子启蒙立场所强调的批判性传统,才凸显了作者对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精神及人生、现实的理解。也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淳朴、混沌、粗糙所呈现出的原始和生命力,才真真实实的反映出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血泪史。

王安忆评价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许三观的英雄事迹是一些琐事,上不了神圣殿堂,这就是当代英雄。他不是悲剧人物,而是喜剧式的。这就是我喜欢《许三观卖血记》的理由。

欢迎大家关注我,主页里还有更多精彩书评等你来看。我也将不定期为大家推荐及分享好书,感谢支持,感谢有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许三观卖血记》——近代史上绕不开的存在与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