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行动,一定要每天都做

一提到持续行动,很多人最关心的是:是不是每天都要做某件事情?

从持续行动的角度来看,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保持每天都行动,最有利于我们成长和进步,因为每天做才能让感知更敏锐。

我们以天为基本单位,通过持续行动,建立对时间的感知。

就拿写作写文案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不要求自己每天都行动,而是隔一天写一篇文章,那么在不写作的那一天,对时间是没有感觉的。

没有感觉的时候,也是感觉最不准确的时候。每逢国庆或者春节长假结束的时候,我们最强烈的体会是,怎么假期这么快就结束了。

在假期中我们的作息被打乱,基本的时间认知也会变得模糊,对时间的感知就会不准确。

每隔一天写一篇,还要花精力区分当天要不要写,而且万一记错了,就变成3天写一篇。

一不留神,再变成5天写一篇。然后懒劲一犯,就会变成一周写一篇,慢慢变成半个月一篇,最后写作这件事情就会不了了之。原则一旦被破坏,计划很快就崩塌了。

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以日出日落为界、以地球自转为期,只要昼夜变换一次,我就写一篇,那么我便不用去计算这一篇和上一篇、这一次行动和上一次行动间隔了多长时间。

我每天都必须睡觉,每天都必须醒来,要么我醒来马上写,要么我写完赶紧睡,只要紧扣自然的作息节奏,我持续行动的成功概率就大幅提升了。

事实证明,以天为单位要求自己行动,一旦保持行动节奏,我们就非常容易持续下去。

我接触到各个领域里的优秀人物,和他们聊到最核心的职业能力积累期时,才得知原来大家都经历过一段苦行僧似的练习岁月。

每天保持高速巡航状态,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辛苦。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的风险系数最高,飞行时的风险系数反而最小。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如果中途懈怠放纵,要重新找回行动的节奏,难度就大了。

我们可以回想自己上学时的体验。某一天,你上课时没听懂老师的讲解,也没在课后及时消化知识点,而第二天老师讲解的知识需要用到前一天的概念,于是你又一次没听懂。

日积月累,题目不会做,考试考不好,心理压力增加,然后你不喜欢这门课,陷入恶性循环。

可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行动力太差,基本上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当他听到要每天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便汗毛立起,肾上腺素加速分泌,整个人紧张起来,觉得摊上一件没完没了的事情,压力很大。

这个时候就是升级认知、打开视野的最佳机会了。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还有很长的时间,不仅摊上了“活着”这件事,而且要活很久,你却不会感到压抑

相反,你应该用憧憬去填充未来,然后逐一实现。

我们并不需要因为担心太长远的事情而感到焦虑,就像我们根本不会因为要持续呼吸一辈子而感到焦虑。

我们只要把注意力放在三天——今天、明天和后天。

今天是什么任务,能不能完成?

明天要做什么,能不能安排出时间?

后天会不会有突发事件,我能不能成功应对?

我们要先把这三天的事情安排好,然后慢慢展开剩下的任务。

只要专注于你要做的事情,把任务完成好,你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任务完成得也很多。

持续每天做一件事情的关键前提是合理安排任务,考虑时间消耗,以充分应对每天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采用“底线思维”是个不错的方法。问问自己:在最繁忙的时候,我能腾出多少时间?能完成多少任务?

回答的时候,请理性、心平气和地评估自己每天能完成的最少的事情。

一旦确定完成量,把这件事情变成自己每天必须死守的底线。

我们都很忙,但是不管多忙,每天都要腾出时间吃饭;不管多忙,每天都要呼吸,心脏都要跳动。

这些是每天或者每时每刻需要做的事情,是我们的生命线,必须守住。

成长进步也有自己的生命线。

当我们执行持续行动的计划时,一定要明确自己每天无论如何都要完成的“底线任务”。

而这项任务,并不一定要占用大块的时间,

比如只要半小时、一小时就能完成。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有很大压力。

因为底线一旦确立,剩下的就是坚决执行——无论如何都要完成,哪怕再晚睡半个小时,也要把事情做完。

在完成底线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再设置一些升级任务。

升级任务的要求更严格,挑战更大,更消耗时间和精力,但是带来的收获也会更多。

这样的话,我们的持续行动就非常有弹性。

如果某一天我很忙,身体也很疲惫,那么在完成底线任务并确保质量合格后,也可以选择安心地睡觉,不必觉得内疚。

如果哪一天时间富余,那么我可以沿着规划升级的方向,做更多难度稍大一些的事情。

一个月之后,我们可以统计一下在过去30天内,有多少天只完成了底线任务,有多少天在挑战升级任务。

算出持续行动的难度与任务比例,在后续行动中,不断优化这个比例。

经过一段时间,当行动能力增强以后,我们可以扩大“底线任务”的内容

把原有的升级任务纳入其中,变成底线任务,不断提高挑战任务的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持续行动,一定要每天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