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跟现在的老公,那时候还是男朋友,一起看房子,碰到一对夫妻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孩子在后面哭的撕心裂肺,父母一个劲的往前走,不理他,孩子哭着喊妈妈妈妈,父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孩子只好边哭边追,那个时候还没结婚的我当时觉得那个父母好残忍,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也成了这样的父母,三岁的儿子经常调皮的让我束手无策,有时候忍不住就开始揍,揍完又后悔,于是开始寻求育儿方面的指导,恰好在这个时候加入樊登读书会,于是开始听读育儿方面的书籍,听完一身冷汗,发现自己很多地方做的非常不妥,甚至可以说残忍
樊登老师多次提到的一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完深深被打动,所以我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位家长
文章开篇说了父母管教孩子的几种常见误区1.控制型父母:父母总是命令孩子这也不许干,那也不许干,要么就是威胁你要是怎样就不能怎样,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的典型表现
这样不会让孩子有责任感,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放纵自己
2.放任型父母:这种父母通常表现为不理他,我没办法,小孩子闹一闹没关系的
这样会导致孩子不知道边界在哪里,学不会应有的社会规则,孩子长大会缺乏约束和规矩,没有群体归属感,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帮派、网络成瘾。因为他们需要极强的团队依赖
3.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刚吃完一会就饿了,妈妈说你怎么会饿?孩子摔跤了,尤其是男孩,家人会说摔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吧?你到底是不是个男子汉?
当很多父母炫耀说自己的孩子不用大人管就自己站起来了的时候, 父母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痛苦,只是学会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孩子并不知道如何面对痛苦,更不会关怀别人的痛苦。
4.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用小贴纸奖励孩子的新习惯;用玩具来让孩子听话;成绩好就带孩子去旅游……这种行为叫做贿赂
被贿赂教育长大的孩子并不喜欢遵守规矩或者好好表现这件事本身,他只是为了得到外部奖励。他并没有学会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只是为了得到外部认可,这是很可怕的,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有来自外部的认可,那么这个人就会很郁闷,觉得没意思,因为他找不到做事的源动力
5.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分清楚直接后果和消极后果:孩子贪玩错过了晚饭时间,结果没饭吃,这叫做直接后果,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饭吃,不用生气。孩子贪玩打碎了花瓶,家长惩罚不许看动画片,这就叫做消极后果,孩子会感到家长负面的情绪,并学会用暴力沟通的方法对待他人。
6.体罚: 惩罚性的威胁可能会暂时奏效,但孩子从中学到的唯一道理就是害怕家长发火或者不要自己而不得不服从。他迟早还是会再次犯错的。因为骗人被打的孩子,只会撒更好的谎。最重要的是,孩子从你这里学会了暴力是管用的。
接下来引出了情感引导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情感引导?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听起来很抽象,其实不难发现,我们从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在开始教孩子妈妈,爸爸,苹果,小猪等等这样的名词,但是很少教给孩子形容词,导致孩子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和处理情感,孩子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从小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可能父母也不会。情感引导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作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那么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是什么?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播下种子
提前清晰准确地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比如:今天晚上咱们要一起出去吃饭,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包厢里安安静静地吃饭,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哦。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进饭店之前还可以问一次:还记得之前爸爸说过的话吗?……好的,我们要开始享受晚餐啦!
2、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便他明白了,也不可能要求他像成年人一样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
3、聆听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这点很重要,你只有认真去听并且不带评判,孩子才愿意说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需要爸爸的帮助吗?”“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
这也叫做反应情感,准确的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
“那你看咱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就叫作分享!”,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
书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列举了大量实例,并给出解决建议,鉴于篇幅我不再赘述,希望大家都可以自己去看一看,学一学
虽然书上说这是针对0-7岁孩子的教育书,樊登老师说,这对于任何年龄段孩子都可以用,甚至20岁了也一样可以,我深表认同,夫妻之间如果能够能正确理解并识别对方情感,同样也能避免很多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