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个2岁多的小女儿 ,看着着实可爱,再甜甜的叫自己一声“阿姨”,真是要被萌化了!
可是到了饭点,“小可爱”就“原形毕露”了:先是坐在自己的餐椅上不肯好好吃东西,把食物当成了玩具,送给桌子,送给衣服,就是不往自己嘴里送。不一会,孩子的奶奶就看不下去了,拿起碗来喂她,摇头晃脑就是不吃,接着还提出了条件:要边看动画片边吃,隔代亲的奶奶也是一点都不生气,就把她抱到了客厅的沙发上,打开了电视,可乖乖吃了没几口,就又开始不安分了,在客厅撒欢的跑了起来,奶奶只有追着喂上几口,这时候孩子的爸爸看不下去了,吼了“小可爱”,可想而知,欢快的笑声顿时变成哇哇的哭声了。
朋友看着我半是无奈半是玩笑的说:这孩子哪都好,就是不爱吃饭真让人头疼,希望你的宝宝出生后自带乖乖吃饭的属性。
在孩子的养育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孩子身上,总有些让家长犯难的“坏习惯”,有的不好好吃饭,有些不乖乖睡觉,有些就爱看电视,开个“孩子吐槽大会”,估计3天3夜都讲不完吧。
可是,仔细想想,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时,这些“坏习惯”就伴随而来了吗?孩子是天生如此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伟大的罗素先生在他的教育著作《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是怎么说的呢?
事实上,孩子既不是天生的“善”也不是天生的“恶”。他们天生只有各种条件反射和些本能出于这些条件反射和本能,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习惯,这些习惯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良习惯。他们未来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主要取决于母亲或保姆的智慧,孩子的本性在最初有着不可思议的可塑性。绝大多数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公民的潜质,也有成为一名罪犯的潜质。
罗素认为,孩子天生并并不具备善恶,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就如同一张白纸,而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那么,孩子习惯并不是生来俱备, 那么习惯是怎么在后期形成的呢?这和养育者提供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养育者的智慧决定着会给孩子培养了一个好习惯,还是一个坏习惯。
在这里我们再回看文章开头提到的:不爱吃饭的“小可爱”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家长引导方向有误导致的呢?
那么,怎么引导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怎么做又会培养孩子的坏习惯呢?我们接着看书中的一个例子:
以睡眠为例: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睡觉,因为这样做既健康又方便她们发明出一种特定的技巧:晃动摇篮,同时唱摇篮曲。科学地研究过这个问题的男性发现,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因为它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奏效,同时也会带来坏习惯。每个小孩子都喜欢被宠爱,因为这会使他们产生自我满足感。如果他们发现不睡觉可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就会很快地学会采用这种方法。这样的结果对健康和品质同样有害。这里最重要的信息是惯形成:形成睡眠与婴儿床的联系。如果这种联系充分确立,孩子就不会在不睡时躺着,除非他生病或受伤。但是这种联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纪律,不是单纯的纵容就能达到的。因为纵容会让躺着不睡和愉快的情绪建立联系。类似的考虑也适用于其他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形成。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想养成孩子睡觉的好习惯,需要建立的是习惯(睡觉)和环境(床)之间的充分关联,也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躺在床上就是要睡觉的,所以当孩子被放到床上,就意味着要睡觉了,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睡觉的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如果家长为了让孩子睡觉,人为的增加哄睡环节比如“唱摇篮曲”,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不睡觉是会获得抚养者更多关注的,那这就给孩子建立了另外一个习惯(不睡觉)和环境(获得更多关注)的关联,这时候孩子躺在床上也不愿意睡觉啦!
再回到“小可爱”不爱吃饭的“坏习惯”上,其实也是因为“小可爱”敏锐的发现了不吃饭(习惯)可以获得更多关注(环境),于是便不好好吃饭了,不仅被奶奶追着跑,还可以看电视,还可以撒欢的玩耍,真是爽歪歪啊!
那我们如何从一开始给“小可爱”建立一个“爱吃饭”的好习惯呢?那就要培养她对“吃饭”这个习惯和“食物+餐椅”这个环境之间的关联认知,同样,这个关联的充分确立还需要一定的“纪律”才行,也就是要给“小可爱”立个小规矩,让她乐于遵守,帮助她建立起这个关联。孩子的奶奶对她如此的宠爱和纵容,这个关联自然没有建立起来!那么,爸爸的方式呢?开始没有干预,看不去后又处理的过于强硬,可想而知,这对于“小可爱”的习惯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如何给孩子恰当的立规矩呢?书中给出这样的答案:
现代教育家并非简单的回避纪律,他们用新的方法来维持纪律:这些纪律就像是一个游戏的规则,遵守规则是获得乐趣的手段。通过把必须学习的东西——比如阅读和写作——划分成适当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让普通孩子乐于接受。当孩子们在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时,自然没有需要外部纪律的理由。
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一个孩子不能干扰其他孩子;一个孩子每次不能占用一种以上教具。这些都很容易被理解,而且合乎情理,遵守起来也并不困难。这样,孩子们便懂得了自律。
这种自律一部分是由于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部分是由于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下获得了这样的认知:为了最终的收获而抑制冲动是值得的。
恰当的纪律不在于外在的强迫,而在于形成好的思想习惯,这种习惯会自发地引导至喜欢而非讨厌的活动。
通过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恰当的“立规矩”方式首先要把需要遵守的“规矩”变成“乐趣”,让孩子乐于接受,还是回到小可爱吃饭这件事情,吃饭本身不是一件有困难做到的事情,那么如何让吃饭再变得有乐趣一点呢?可以选择她爱吃的食物,或者把食物变成她喜欢的样子,做成卡通人物,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还要制定容易被遵守和理解的规则:妈妈可以温柔坚定的告诉她,宝贝儿,坐在餐椅上就是吃饭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则喔!这样一来,小可爱的思想习惯就形成了,而且这个习惯会引导到“吃饭”这个让自己喜欢的活动上。好好吃饭的习惯就养成啦!
最后,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书中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做法吧!
第一步,合理设置习惯:要设置孩子难度适中,孩子乐于接受的习惯。
第二步,建立习惯-环境的正确关联: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企图建立习惯,人为增加其他的与环境无关的事项,这样反而可能促使孩子的坏习惯形成。
第三步,建立恰当规则:过度纵容或者过度严苛都无法有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做法是制定容易被孩子遵守和理解的规则。
以上,作为家长的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