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有没有能力?

今天又见到讨论赵括的问题,又见到了“纸上谈兵”的说辞,似乎“纸上谈兵”成了一个标签,一直和赵括联系在一起。这个话题是热点,大家都喜欢谈,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讨论的焦点总是纠结于长平之战和与白起之间的对决。要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就不能只从一件事上,来分析来判断,思维的局限性影响了我们分析问题的客观性。

图片发自App

​精通兵法,善出奇谋

做为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军中历练,赵奢成名的“阏与之战”中采取的“示弱秦军、朝发夕至、居高临下、先发制人”的策略,就仰仗了儿子赵括和许历之谋。说起来赵奢马服君的称号,还得感谢自己的儿子赵括和许历的帮助,做为一名随军的高级参谋,赵括的表现十分称职。

图片发自App

​攻心为上,全胜之谋

在赵军攻伐齐国麦丘时,赵括巧用攻心计策,优待齐军俘虏,动摇齐军军心,并且大肆把粮食甩入被围的麦丘城中,分化瓦解敌人,导致其将帅不和,军民离心离德,最后城中民众和下层军官杀了齐军主将,而后主动开城投降。在我看来,赵括深通《孙子兵法》之要,知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之谋。

图片发自App

​子承父业,因公受封

赵奢死后,赵括继承赵奢的爵位,并被赵王钦封为马服子,是得到军中将领一致支持的,这显然不会是一个纨绔子弟能够得到的信任。没有足够的军功和能力,是无法服众的,也是不能慑服人心的。 这从后来长平之战中,赵括统辖之军尽管陷入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不利局面,但没有哗变,就能看出其统辖之能。

图片发自App

​长平之战,非人之过

因为长平之战,赵括被很多人和“纸上谈兵”联系到了一起,但是如果换成是廉颇、李牧就一定能胜吗?不能因为我们看到了结果,就做事后诸葛亮,认为我们比古人高明。

图片发自App

​如果长平之战赵军获胜了,估计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一战封神”了。如果换了廉颇和李牧也失败了,那么现在“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是就变成了“保守顽固”的廉颇和“经验不足”的李牧了呢?

图片发自App

不查之责,多谋无断

当然赵括也有其自身问题存在的,年轻人血气方刚,都想建功立业。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赵括的情报工作没有做好,事先并不知道对面秦军的统帅换成了白起,有不察之责。

图片发自App

​纵观赵括在长平之战以前的表现,可以说其人以奇谋见长,多谋少断是其特点,这个特点做为参谋几乎完美。但做为统帅,尤其是统领四十万大军,掌握万千人生死的人,决断之能就是必须的条件,这点赵括还需要历练。

图片发自App

​长平之战赵国之败,不能完全怪在赵括一个人的身上,面对战无不胜的白起,面对强大的秦国,谁又有战而胜之的能力呢? 君不明则国弱,臣不忠则国危,将不决则国险,民不安则国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有没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