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随笔

《道德经》共81篇,分《道经》和《德经》。其中《道经》讲述天地万物的道理法则,《德经》讲述人的行为规范。

《道德经》的作者为老子,原名李聃,距今有2500多年。老子时为周朝国家图书馆吏长,为博学闻名。传说老子到终南山下建楼观台布讲道德经前,经过三门峡函谷关时,关尹仰慕老子的博学盛名,诱迫老子在三天内于函谷关写就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经》。由于整篇《道德经》思维严谨,用词无端崖,即使函谷关之说不是讹传,也应该是老子将心中已成熟的思想一蹴而就。

《道德经》的思想来源于《易经》,尊坤卦,崇尚月亮,核心思想是“坤至柔,动则刚;贵柔守雌,以柔克刚‘。 对于君子的核心标准是“光而不耀”。与儒家《论语》的目标读者为各地官吏,教导官吏为人之道不同,道家的《道德经》是写给侯王看的,历记各代成败、存亡、祸福登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指导帝王南面之术,曰“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被之后二千多年中半数以上朝代的帝王奉为皇家经典,如汉、晋、唐后期、宋、 明时皇家均尊道为国教。尤以唐朝的李姓皇帝追溢老子为李姓始祖为甚。

道家的宗旨是清、虚、卑、弱。

清,善静者清。重为轻本,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如清康熙帝言:以无事之心处有事。又如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虚即谦虚,君子虚怀如谷;谦受益,满招损。

卑,善于处下,谓之水低成海,人低成王。为人应低调、韬晦。大国者下小国,则取小国,故曰"大国者下流”。谦卑之人,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谦卑的鱼,不可以脱于渊,谦卑的国家,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于人。苏东坡的"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也是这层意思。

弱,善于守弱。示弱守弱,因为柔弱胜刚强。通过“草之生也柔脆,死也枯槁”表达柔弱的东西更长久的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沉默是金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道家教导人们,应该“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君子看上去傻傻的,跟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的《道德经》据说是除《圣经》外发行量最高的书籍,道家通过道教发扬光大。道家不同于道教,道家传播的是道,道教研习的是方术。关于其区别,正如刘勰所述“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道经》中的道,好比人走的道路,需要有方向,有规则,有边界。《道经》这样解释道:

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二为阴阳两仪;二生三,三为多;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可想象道家的八卦阴阳图中的黑白两半圆转动而生万物。

在《德经》中,老子给出了理想的行为模范,水。上善若水,最高尚的莫过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为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称水的各项品性均接近于道的要求。要求做到像水一样的七个行为规范,他们是:

居善地,像水一样居住在最低、最差的地方,做到水一样的处下不争,有边界不争,有秩序不争。

心善渊,内心要像水一样有格局:远大的视野以及宽阔的胸怀。对最高的品德有这样的表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也就是生养却不占有,帮助他人却不以功高自居,成就了万物却不做他人的主宰。

与善仁,给与别人帮助,像水一样要有爱心,不亢不卑,不骄不躁。

言善信,同《论语》中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的重视,犹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感叹;“轻诺必寡信”,相信大家身边都有这种为装逼随便许诺,之后多有失信的人吧。

正善治,像水一样用心治理政务,治理要正直,不能动小脑子为私利。

事善能,像水一样,做事的时候体现特别的本领,有水准。道家的无为而治,大而无用,都是在练就成高手之后的无形胜有形,而非凡夫俗子的碌碌无为。

动善时,像水一样行动时随机而动,灵活多变。

如上善若水中提到的故几乎道,道家强调技能一道要高,高到“圣人呼吸以踵”,即能用脚后跟呼吸,让人无法察觉。由于过分追求技能,道家有“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审美观,也就是世俗想象中的道士有神功,但外形极其不修边幅,甚至无视残疾。

《道德经》中最为玄妙的观点是“反者道之动”。反者,相反的事,相反的观点。道的运动,由正反不同的事、人的相互作用,才能进行,没有绝对的是非,甚至没有绝对的生死,万物是平等的。,也就是道家的“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的理论。

在反者道之动的理论下,因为不知常,妄为容易作凶,所以要“不妄为”;因为无是非,所以大道至简,政令多了就繁琐了,所以要“不多为”,要“无为而治”;要舍得放弃,所以要“有所不为”。老子这样形容圣人:“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即有高尚的人,有原则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对照现今社会的价值观下的成功人士,大多是做不到这样的。凡名流必牛逼,语不惊人死不休,绯闻频频毁三观。

反者道之动对官员,阐明“廉吏久,久则富”,廉洁的官员可以做长久,积少成多长久以往也能变富裕;对国家治理,要求“君无为,而法无不为”,领导不要频频发号施令,让包罗万象的法规来管治。对企业又何尝不是呢。

理解《道德经》以及道士们的行为,必须理解三齐的概念。

齐万物,万物平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万物本身无贵贱,所谓贵贱就是俗人自己的看法,自己比来比去自相区别。

齐是非,由于立场不同,看事物角度不同,不要执着对错,应宽容他们的观点。

齐生死,对死的观点是诸子百家中独有的。“尘归尘,土归土,生者气之聚也,死者气之散也;老我者生,息我者死”,生的时候劳作,死的时候休息,将死和生平等看待,死不过是和生一样的某个阶段,又如李白云“生者为客人,死者为归人”,亦如范成大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种齐生死,齐是非的思想,后又演化成道情诗流派,以清郑板桥的《道情十首》为最甚。

老子著《道德经》N多年后,被一群人追随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专门遁入山林,做隐士,习方术,以求长生不老。这个并非老子的本意。这些求道之人称为道士,山林中建屋,以道观物,故名“道观”,又求“与道合一”,得道的,称为真人。一般得道的真人,都会驾鹤升天,做仙人去了。所以道家与道教不可混为一谈。

然而,道士至少应兼具有贫穷、傲骨、博学的品性,以效法后来将老子的道家理论发扬光大的庄子。庄子著有《逍遥游》最能阐述自由自在的心境,正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此处“忘”字如改为“望”,则略具人性一点。

吴峥嵘 于2020年5月2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