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无可逃的人生,我们该如何?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女作家,曾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1931年出生于安大略省,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书上这样介绍她。

文字简短却吸引了我,一个人想要创作就必须保有孤独和寂寞,也就是无人诉衷肠,这样日常才有时间观察周遭的人和事,情感才有机会诉诸文字。这大概是门罗文学写作成功的原因之一。

想起之前在澳,周遭都是老外,语言不甚通,每天晚上都会写长篇日记,写日记的过程仿佛是在与某人交流,丰富的感受、无处抒发的情意便得到了纾解。

《逃离》小说集封面

读门罗的小说需要耐心、细致,因她笔下的故事往往没有精彩、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方式也从不按常理出牌,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经常出现,还要穿插抒情、议论、写景等非情节因素,一不小心读着读着就会满脸疑问。因此总有人抱怨,读不懂门罗的小说。

《逃离》是艾丽丝·门罗同名小说集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卡拉与丈夫克拉克在乡野经营一家骑马场,生意一般,有时甚至是惨淡,生活看起来琐碎、平静,却暗流涌动。小说主要介绍了卡拉的两次逃离,一次是十八岁那年,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与当时还是情人的克拉克私奔;一次是无法忍受丈夫克拉克的冷淡和情绪暴力,在邻居大学教授西尔维娅的帮助下,乘坐大巴,抛弃一切,打算永久离开,尝试新生活。

01 为何逃离?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苦恼于生活的庸常与平凡,以及时而遇到的龃龉与困顿,内心挣扎。或囿于懒惰,或苦于没有机会,或畏于改变现状的难度,逃离便成了我们最简便、最直接的反抗方式。比如有人面对高房价、低收入、狭窄的上升渠道,选择躺平;有人无法承担高生育成本,或恐男思想作祟,选择不婚不育;有人无法忍受家乡的小环境,选择奋斗北上广;有人无法承受工作压力、解决复杂的人际关系,选择“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可见,生活处处有“逃离”,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逃离过,或正面临逃离的状态。从心理学上来看,“逃离”或许是人的潜意识和求生本能。

网图侵删

小说中卡拉的逃离如众多平凡人一样。卡拉原本生活在一个富足家庭,母亲打算送其去大学学医,继父为了避嫌,对她的教育只是点到为止。不出意外的话,她会获得一份大学文凭,凭学历找份还不错的工作,在父母安排下的既定生活轨道,平稳地走下去。

而卡拉却对这种生活产生了厌烦:“她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烦透了他们的房子、后院、相册、度假方式、烹饪路子,甚至是“为草坪所安装的地下喷水设备”,于是愤而出走,以为爱情可以治愈现有生活的烦躁,将自己从无尽的庸常中拉出,从而掌控“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这是卡拉的第一次逃离,有青春的冲动,也有对父母控制的反抗,看起来合情合理。

那么卡拉为什么又再一次逃离呢?与父母断绝联系的卡拉,并没有过得更为真实,更没有主宰自己的生活。从逃离的那一刻起,她便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她把他看作是二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她的顺从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

在婚姻关系里,卡拉完全依附于克拉克,成为其情绪的奴隶,为其左右,直至再也无法忍受,选择挣脱逃离。这种逃离是对他人精神压迫和抑制的反抗,也是其“女性意识觉醒”的初现,看起来激动人心。

网图侵删

02 逃离的结果

关于卡拉逃离的结果,乍一看,好像第一次成功了,与心仪之人结婚,朝夕相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生活即是一个个围城组成的,一个围城的出口,也是另一个围城的入口。卡拉以为摆脱了父母的控制,成功把握了自己的人生,却不自觉掉入了婚姻生活的陷阱。

与第二次逃离相比,第一次逃离中的卡拉是幸运的,因为至少还有人陪她一起承担后果,还有人愿意为她撑起一片天。所以当卡拉坐上大巴独自面对未来时,勇气一点点耗尽,最终放弃出逃,选择回归。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易卜生并未交代娜拉的结局,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娜拉出走之后,不是堕落,便是回来”。娜拉们的悲剧是注定的、难以改变的。但我们这里不想从社会背景、女性意识等方面来进行讨论,只说普通人的突围结果。

《玩偶之家》话剧

显而易见,口喊躺平的人依然“乐此不疲”地996,并力争成为“斜杠青年”;曾经奋斗北上广的人,几年后回归二三线城市;看过世界的人,依然得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惧怕婚姻生育的人,年龄一到便相亲、结婚、生子……听起来好像有点悲观,世界上也不缺乏出逃成功的人。然而这就是普罗大众的人生常态,每一座围城里都有庸常、琐碎,还可能充满困境,我们尝试突围,但很可能同卡拉一样再回归。

比起逃离,这种回归可能更让人深思。它是基于对自己的反思、对未来的权衡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妥协。在未来,“逃离”仍会潜意识地诱惑着我们,最初犹如“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每深吸一口气时,便能清晰地觉出它的存在,而最后,我们终将对“埋在心底的那个刺痛”习以为常。

03 我们该如何?

《岁月的童话》

读完小说,相信很多人都会为卡拉遗憾,而从另一方面看,卡拉其实保护了自己——“走不完的路适可而止,过不了的河及时掉头,也不失为一种智慧”。逃离是一种生活选择,而不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良药。没有目的和决心的逃离,只会将我们从一个问题带进另一个问题。所以假如你要逃离,就要有面对未知的勇气、强大的内心,并且要充分地准备,最后还要带上一颗不悔的心,经得起失败和诱惑,从而寻求新生和自由。

其实过好知足、稳定的一生,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已属不易。生活就如同隔着河流看对岸的花,永远觉得对面的才更美丽、芬芳,而终于想方设法跨过去,才发现也不过如此。比起不断地逃离,不如修炼自己,正视困难,培育面对未来的勇气,享受平凡生活中的美,找寻庸常下的诗意,如此才是真正的突围。

你可能感兴趣的:(逃无可逃的人生,我们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