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的第673封信 有本事的家长,没出息的孩子

白天:

宝贝儿子好!

你的关键词:妹妹为何姥家、我要随想随去、爸爸快点结束、陪我早睡早起、妈妈你陪我洗、一人大卧孤独、空调是否可开、凉快容易入睡、睡眠八时妈叫、爸送体场离开、八点体场正门、抱球等爸接驾、妈备小米硬饭、作业独立优秀。

妹妹关键词:爸送我到姥家、路过幼园商店、鹏辉叔叔微笑、还有芸菁姐姐、告爸在家拍球、每天奔跑十圈、启程何时能开、我急学练篮球、姥爷客厅晚餐、我想跟你回家、姥姥责喊任性、黄瓜纯奶爸回、平板替代手机、沙发篮球红袋。

爸爸关键词:主题转瞬即逝、来去稀疏不一、樊登光环效应、事后诸葛不做、送儿体场晨球、牡丹园遇跑友、红河摩修旁边、兆丰讲义偏远、徐霖公开找寻、那双求学之眼、考试脑科五遍、输出加深记忆、模糊格局先机、大局渐入细例、郝校分享公文、强母弱子故事。

上周四,爸爸脑中迸发出,很多需要书写的主题。无奈,这些主题,被每天的信息洪流,和时间车轮,无情的冲刷和碾压,转瞬即逝。

但爸爸相信,自己重视的主题,总会在,千百次的冲刷,和碾压之下,不断变大变强,最终积淀成,独树一帜的价值观,牢牢扎根到爸爸的脑中,开始主导爸爸的行为。

为了让正确的价值观,尽快扎根入脑,尽早指导行为,爸爸开始练习,获取正确价值观的技能。

现在,爸爸每遇到一篇好文,就会停止手头事情,把它复制到Word文档,一字一字修改,打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文字,复述一遍。最后,把故事和道理,进行整理分离,打印最终的简洁版,贴在墙上,每日朗读,警醒自己。

今天,爸爸就得到了,郝少林校长,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对爸爸,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爸爸经常会犯,文中教授妈妈,所犯的育儿错误。

育儿错误,会亲手毁一代人,甚至会毁掉好几代人。因此,爸爸无论如何,也不允许自己,在陪伴你们成长的路上,犯太多的错误,并且要求自己,遇到可以改正错误的方法,一定要认真学习,不断练习。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大学教授。她的丈夫,是一位大企业的总经理。她和老公,是大学同学,都是从农村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努力学习,顺着硕士、博士,走到现在光鲜亮丽、受人尊敬的工作岗位。

她的孩子,晓航,从小就被他们安排在,严格的作息时间表里,和无比正确的行为规范中。学前阶段,晓航表现良好。小学阶段,孩子的作息、阅读、考试错误率,都被一一催促和监督。

随着年龄增长,晓航开始挣扎、抗拒,但终归,还是进入了,一所不错的初中。

然而,晓航在初中,开始平庸,还痴迷上了打游戏,并且和父母的冲突,越来越剧烈。

总经理爸爸在百忙中,抽时间,陪晓航打篮球。晓航从游戏中抽离,又迷上了篮球,陷入到一种,玩起来就不管不顾的状态之中。除了每周末打两天,寒暑假每天都要打。

后来,妈妈开始到篮场,强拉晓航回家学习。高中几年,晓航和父母,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度过的。高考成绩,很难理想,只上了二本线。

报考大学专业时,晓航想学计算机,但父母觉得,将来不好找工作,便强行说服晓航,报考了父母上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因为父母现在,研究的领域和从事的行业,就是这个,将来好为他安排工作,妈妈还建议晓航,将来报考她自己的硕士和博士。

为这事,他们又和孩子发生冲突。父亲更是一着急,说出这样的话,“就你这样子,将来能自己找到工作吗?还不得我帮你的忙!”晓航最终妥协,但选择了到外地读大学。

上了大学,晓航整天玩游戏,不和同学交往,课程一科科的不及格,到了被学校劝退的地步。

教授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晓航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并建议孩子,休学一年,整理一下自己的状态。

休学的前半年,晓航整天待在卧室,上网打游戏,不洗头发不洗澡。

教授和丈夫,在这种煎熬中,反思了很多,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慢慢的,晓航开始和父母,有了交流,逐渐也露出笑容。

一件事,促使教授的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教授有一次,无意中在电脑上,看到晓航的私密日记,惊出一身冷汗,晓航居然有过自杀的念头。教授开始意识到,孩子活的也很痛苦,而自己以前,却只是简单地,在“上进心”问题上,和孩子纠缠不休。

晓航在家“堕落”了半年之后,突然在有一天,对教授说,感觉在校园里,开个果蔬饮品店,应该也不错,然后和妈妈讲了,他的分析和计划。

教授没想到,晓航讲的头头是道。于是,教授妈妈,全力支持孩子,在学校内,租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店,并和孩子,共同研发了几种果蔬饮品。

教授现在,完全接受了,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过一种普通生活的状态。晓航的饮品店,开得很好,还在另一所大学,开了分店。

关键是,这是晓航,自立的生活。

这是爸爸,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个故事复述了一遍。爸爸把文中的道理和金句,提炼在下方,并打印上墙,供爸爸妈妈,时刻警醒自己。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有些父母能力非凡,事业成功,社会地位出色,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们的孩子,却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没成为出色父母的“翻版”,却几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在于父母的强势。

父母在学业上勤奋、工作上自律,践行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的箴言,于是,他们要把自己的行为,全部推广到孩子身上,错误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很多家长的错误概括起来,其实都是一个,就是家长太强势,不给孩子自由,也不给他自信。孩子降生在,一个物质优裕的家庭,却一直戴着精神枷锁成长。

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在精力或教育意识上的不到位,客观上减少了对孩子的控制,恰为孩子的自由成长,提供了空间。而一些学历较高,或事业很成功的家长,作为社会人,十分优秀,作为家长,太强权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不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对身边的人,形成超强的控制力。世间万事,过犹不及。

我们以为的教育,其实会让孩子,一直生活在一种半窒息状态中,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没有机会成长,只能慢慢萎缩。上大学前,只是因为父母的支撑,才能勉强应付学业。高考几乎耗尽了,孩子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离开家,远离父母的操纵,又面对不喜欢的专业,孩子肯定无力管理自己,心理和意志出现崩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意外。

很多家长不过是个,拿锄头雕刻美玉的农夫,硬生生把一块璞玉,一点点砸成小石头。

并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可以修复,有些伤害就是伤害,造成的阴影,会绵延一生,无法痊愈。但这并不意味着,受伤害的这个人就完了,从现在开始,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慢慢学会为自己做主,要相信孩子,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和能力。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理解、欣赏和建议——请注意,一定仅仅是“建议”,不是披着建议外衣的说服。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

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认识世界的初期。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的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家长要以正面心态,面对孩子的种种“坏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家长急于,以一种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们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停止生长,乃至萎缩;压抑感还容易刺激出,负面情绪,让孩子出现,逆反或是自我封闭症状。

近年来,国人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们总喜欢把板子,打到中国的学校教育上。学校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处处受限,不能做一点点反常规的事,不能有一点点出格行为,创造力和探索意识被处处压抑,早早萎缩,如何能指望学校,培养出爱因斯坦呢?有太多的家长或老师,表现出行为与目标的分裂,这些分裂表现为:一边赞美着创造力,一边刻意培养谨小慎微的人;一边欣赏着宽容,一边对孩子苛求挑剔;一边呼吁着要尊重孩子,一边执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卢梭认为,只要把自由的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给孩子自由,确实比管束更难,但理解透了,其实就会变得简单。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以上内容,爸爸会不断回看,不断反思。爸爸绝不能,按照自己浅显的认知,拉着你,在人生路上,饶走太多的弯路。

你今天上午,在网上提交的作业,实在太完美了。你努力学习的样子,真让爸爸羡慕。爸爸不仅要向,那些好爸爸好妈妈们学习,更要向你学习,学习你的认真,学习你的自律。

爱你的爸爸!

2021.07.13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儿子的第673封信 有本事的家长,没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