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名言警句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

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来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

他和母亲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早年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势必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可能是母亲的原因,这位大师对于“和女性相处”稍显不耐,比如:和女人去争论,是男人太愚蠢了。


叔本华是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

由此可见,研究哲学,领域不单单只是在哲学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全可以融合进来。

有很多西方哲学家,同时是数学家, 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宗教家;然而不管是啥家,总有办法最后统一进哲学里面。

简要叙述下叔本华的一些思想:

1.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选择不好的书籍势必会影响我们,读着读着,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明明其他作家说这是好事儿,怎么这位兄台说是坏事儿。可是他又说得如此有道理,摆事实讲道理,振振有词;然后就开始怀疑人生了,开始纠结了,百思不得其解。

叔本华: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英国哲学家洛克:只要我们没有嚼碎,没有将吞食的一切好好消化,书籍便不会赋予我们力量和养料。


读书的确是好事儿,但是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不见得是好事儿。

没有处理过的信息,就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就过去了;过段时候拿出来问你这本书究竟讲了啥,你完全忘了,那还不如不看。

所以花点时间写文章,写影评是有好处的。首先分享有价值的信息给读者,其次自己可以记住重点内容。


叔本华: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样写作虽然是好事儿,但写作过猛也成了坏事儿;你太辛苦了, 以至于其他的事儿都没办法顾及,你的人生只抓了一个写作,未免枯燥。

凡事把握一个度,生活本应该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


3.等待,是偷懒的借口,怠惰的推托

一件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就不要等待;内心要给予一个干净利落的决策,应该怎么解决,然后采取行动。

如果不做任何选择,最终成为了一种被动选择,这事儿就可能黄了。

此情此景,你不能抱怨其他因素,正是因为自己当时的优柔寡断,不选择,造成现在的结果。


当然,也有一些事儿,确实是可以拖一拖的。

比如某个人硬是强迫你做某件事儿 ,你十万个不乐意,非常反感;但不好意思开口,就说等一等,这几天很忙。

然后,拖着 ,拖着,拖着...这件事儿对他来说就黄了。


皮浪: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以等待。

4.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人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碰到挫折不是问题,麻烦的是碰到挫折,遭受了损失,撞了个头破血流,却没能总结经验教训,下次又受到一模一样的挫折。


赌博明明输了很多钱,却异想天开,以为可以翻本乃至发财;再去赌博,结果输得更惨,摔得更重,然后无限循环下去;那么挫折对你来说毫无价值。

明明受到了家暴,却心存妄想,以为对方会改变,认为自己小心眼;结果在一度忍耐中,在极度黑暗中,蹉跎了本该阳光灿烂的日子。


5.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一定的经济基础是需要的,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过度追求财富,反而搞得浑身不自在。

明明已经是富豪了,还老是觉得缺钱,房子不够大,老婆不够漂亮;得到越多,却越是激发起强烈的欲望,越是饥渴,憋足了劲,想往福布斯排行榜靠一靠。

结果让整个人生过程很辛苦,一直处于欠缺状态,一直不甚满意。


同样,哪怕有益的事情,做过分了也是如此。

比方说读书,不做出一些选择,期望读完世界上所有书籍;势必亚历山大,势必劳累。


6.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惹人生气的往往是你的语气,你的表情;厌恶的神情必然使人读出你的不友善,你的不怀好意,哪怕你啥都还没开始说。

在任何情况下,碰到任何鸟人,都应该做到八风不动心,保持自己的举止从容不迫,言谈镇定自若。

要拒绝别人,也应该举止有礼,风度翩翩地说出来;当然内容可以直接,但姿态一定要优雅。

这种状态对你来说是最合适的,既能够保护自己,不勉强自己;又不至于得罪别人;顶多让对方感到失望,无功而返;但这完全不关你事儿,人生哪有心想事成的,失望的事儿多了去了。

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说No,不要觉得内疚;在你这里没办法实现,他自然有办法找到别人,自然能够找到其他方法来解决;但是怎么表达,确保自己安全撤离,毫发无损,就是你的事儿。


7.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

个人也认为逻辑是没啥用的,当然因为我理科很差,一看数理化就犯困儿,就脑壳儿疼。

感觉这些内容实在是深奥难解又烧脑,有些哲学家原著完全看不懂;不明白,明明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儿,非要用长篇大论去论证。

比如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看着看着就感觉变成了数学书,各种公式摆上来了。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我来说,数学课完全就是折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无甚需要的学问占去了全部时间,自然而然疏远了其他种种有益的学问。


当然逻辑也自有其用武之地,比如想说服别人,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你是坏的我是好的,你是小的我是大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绝对是重要的枪支弹药。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哪怕你能说会道,出口成章,辩才无碍,那又咋滴;按照叔本华所认为的,对方被说的理屈词穷了,败下阵来,不代表内心认同你;有可能女朋友,老板正好边上吃着西瓜,津津有味地听着,反而被逼得狗急跳墙了,待来日再和你大战三百回合;认同你个毛线,根本是白费口舌,

自认为口才一流,但是没用;说得爽是一码事儿,有没有结果是另一码事儿;人家懒得鸟你。


再说,有些人本身没有好胜之心,本身不喜欢与人辩论,那么这块内容尽管包含在哲学里面,并且作为很重要的一章,也完全可以跳过。

所以,关于哲学内容,你喜欢的,读起来轻松的,就选择进入属于自己的哲学系统中。

完全没必要照单全收,来者不拒。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用即真理。

对你来说,没用的,不喜欢的,就让他去吧。

1820年,在柏林大学,叔本华选择与“自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声名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

在这一点上,大师有些较劲,有些犯不着;碰到同样优秀的人物,避其锋芒可能更为妥当。


1851年,叔本华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瞬间成了名人。

他在人生最后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的。


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1小时之后,当管家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依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地睡着了。

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本华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