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一)孩子并不是天生一张白纸|木盒笔记

本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玛丽亚·蒙台梭利,她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现在我们在中国都可以到处见到很多蒙氏幼儿园、蒙氏教育机构,蒙氏指的就是玛丽亚·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来获得。

今天的笔记来自托德老师带来的解析。



最初,蒙台梭利在罗马的贫民窟创建了一所儿童之家,主要收养3-6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几乎都是来自非常贫困的家庭,他们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几年后,大家突然发现从这个机构出来的孩子都变得非常聪明和自信,对待别人也彬彬有礼。至此,整个世界都开始注意起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法。

在1912年,当她把自己的教学法汇编成一本叫《蒙台梭利方法》后,先后就有100多个国家引进了蒙氏教育体系,在上个世界的美国就有2000多所的蒙台梭利学校。

而蒙台梭利博士在1949年、1950年、1951年分别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被联合国誉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懂得我们作为父母的心呢?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好像父母还是挺委屈的,但是蒙台梭利在开篇就毫不留情的告诉我们,今天大部分孩子一直在受到成人的伤害,我们完全不了解孩子,而是采用“自我中心”的方式在对待他们。

常见的借口有“我最近很忙没有时间……”,好像我们做着更多的工作是为了他们能有更好的生活,其实这只是反映了这类人不敢去剖析自己的内心。

比如很多父亲总是在抱怨自家孩子怎么不听话、怎么叛逆,但是他们所做的就是把孩子的事情都丢给母亲或者隔代的爷爷奶奶,觉得自己只要赚钱养家就好了。有时候我们口口声声是爱孩子,但是潜意识里觉得孩子是个“麻烦”。当你自己内心觉得带孩子是很“麻烦”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做出一系列的伤害行为。比如你会说“待着,别动,别碰那个杯子会摔坏的。”我们好像总觉得他们不乱动、不乱跑就叫作听话,也许孩子会因为我们的力量而变得顺从,但你不知道你一直都在伤害他们。


我们可能会错误的认为:

孩子是心里什么都没有的人:我们会用天正无邪、懵懂无知来形容孩子,所以我们会觉得应该向孩子心里塞一些知识、经验他们才能够成长。

孩子是一个柔弱无助的人:我们会觉得孩子好像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应该帮他们做所有的事情。

孩子是缺乏精神指导的人:我们会觉得孩子精神还不够健全,所以我们应该指挥他们,管教他们。一旦孩子所做的事情偏离了我们的标准,我们就会去马上纠正他们。

我们内心里会认为我们是儿童的创造者,觉得应该由自己来把握方向,但是我们恰恰是错的,我们错过儿童自主的个性发展。


孩子并不是心里什么都没有的人

其实孩子一出生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孩子新生的几个月里,不需要任何人教他们,他们就带了27个技能包,我们称之为“早期反射”

比如你完全没有教过他们,他们就会熟练的吸奶,完全不像一个新手,这就是他们天生自带的“吮吸反射”;或者你尝试把手指放在新生宝宝的手掌心上,你会发现他们会用自己的小手紧紧攥着你,这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整个心都融化了,感觉太美好啦,其实这就是“达尔文反射”。当他们抓住你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是主动的和你们在建立情感联系,让你不知不觉的就喜欢上他们。

另外,你觉得孩子走路是家长教会的嘛?其实不是,他们天生就会走路。四个月前的宝宝,你托住他们的腋下,让他们成直立状,然后让他们的脚接触平面,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双脚就自动会像走路一样,一来一回的动起来,而且非常的协调,这就是他们的“行走反射”。只是随着身体的发育,4个月后的宝宝腿部力量还没发育好,所以他们的“行走反射”会被隐藏起来,但如果你把宝宝放在水里,接触平面,他们的“行走反射”又会出现。直到他们腿部发育得足够有力量,他们就会把这种反射变成行走的行为。所以对于宝宝来说,天赋早就藏在身体里面了,很多东西并不都是你教会的,成人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尽力提供一个合适的条件与环境。


孩子并不是一个柔弱无助的人

表面上看,你会觉得他们又不会自己吃饭、又不会自己穿衣服,我们成人平时要做的事情很多,还要赚钱养家,孩子是依靠我们养活的,而孩子又不懂事情,只懂得瞎玩。

但是我们又错了,其实孩子从出生的那天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他们的工作和我们成人不同,成人的工作是在建设一个外部的环境。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生产者,但他们和成人不一样,他们一样在做一个非常伟大的工作,就是“创造他们自己”,学习各种生存的技能。

他们成长的过程其实需要经历非常多的困难和关卡,而且在每道关口的时候就会从天赋里拿出一个锦囊出来,当他们拿出某样天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他们突然像开了挂一样,心理学上称为“敏感期”。意思就是当孩子进入到某个敏感期,他们这方面的技能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你会发现孩子在0-3岁的时候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最快的,这就是他们接受语言刺激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会放过大人们的每一次发音,他们最喜欢观察大人说话时候的嘴型。在他们还不能说话的时候,他们最喜欢看着你说话,然后模仿你的嘴型。到了3岁的时候,孩子一般就能掌握1000多个词汇,而且会说出完整的句子,到6岁前他们对语言的兴趣是不知疲倦的。他们会缠着父母给他们讲故事,而且他们需要你重复的讲,可能一个故事需要说上20、30遍,当你每次和他们讲的时候,他们可能听到的是他们早就听过的情节,但他们该怎么开心依然还是会怎么开心的笑。父母可能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听这么多遍,其实再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在反复训练语言的能力,而且这种重复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快乐。而当孩子过了6岁,他们的语言能力就基本形成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包括“秩序的敏感期”等,其实孩子并不是一个柔弱的人,他们天生就非常的强大。


孩子并不是是缺乏精神指导的人

你可能会觉得孩子的智商是天赋的,但是他们在精神上还是需要我们大人指导的吧。他们可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他们会控制不住吃太多的糖、买太多的玩具;或者他们可能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经常发脾气等。

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还是错了。其实每一个孩子,在任何一个阶段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不过大人不知道而已。他们的行为或许比大人更加理性,因为他们的学习都是主动的去适应,而且学习非常有序,在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会努力去辨认人和人之间长的有什么不同。

比如有一天,宝宝看到爸爸和他兄弟来到家站在一起,他就会马上警惕起来,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心里想:哎?这两个人怎么会这么像啊。直到他发现原来爸爸和叔叔之间是有区别的,这时候他才会松口气,开始笑起来。这个时候,也就代表他们完成了面孔识别的这个项目的学习。

而4个月正是孩子认生现象的开始,孩子所有的学习必须过了关,才能获得那种成就感。又比如7个月后的孩子他们就是“细节控”,当你带他们去看美丽风景的时候,他们可能根本就不关心,他们可能更喜欢去追一只在地上爬的小蚂蚁。当他们从一个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后,他们才会去关注别的东西。

还有其实孩子对于玩玩具的兴趣其实是有限的,在作者蒙氏教育的倡导下,玩玩具并不是主要活动,只是消遣的。他们更喜欢的是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对成人的模仿。如果你家孩子对玩具依赖过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给了他太多的选择。

另外,如果孩子情绪不好,一直发脾气。要么就是他们身体感到不舒服,要么就是他们天然的发展需求被成人阻碍,他们没有办法完成这些学习。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感到很痛苦,那一定是家长哪里做错了,这就是“痛苦即错误”


今天我们聊了我们可能误解孩子的三个问题,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一张白纸的,他们天生就会很多技能,但是需要家长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好了今天的笔记就到这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坚持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的秘密》(一)孩子并不是天生一张白纸|木盒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