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篇文学作品,有的人只看到了故事,而另外一些人却能挖掘出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让我们以《花园茶会》为例——这是一篇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二十几页的长度一会儿就能读完。
大多数人在读过之后,都能一下子就读懂小说当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家庭和阶级的冲突。但是托马斯·福斯特的解读却要丰富更多,他找到了小说当中一些事物的隐喻,分析了其中花、帽子,以及小主人公到贫民窟游历时所遇到的一些景象的寓意,而且他找到了这个故事与希腊神话之间的关联,并由此引申开去,解析出小说当中关于成长,以及家庭关系等诸多更深层次的含义。
看完这样的解读,感觉仿佛是一张黑白照片忽然变成了彩色斑斓的世界,大家都会忍不住大呼过瘾。这个托马斯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这么厉害,如何才能像他一样,把印在白纸上的黑色铅字读出彩色的画面?
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特别善于教授经典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意写作。他所开设的文学公开课在美国广受欢迎。
托马斯认为文学创作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而这正是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如果你也想得到这把钥匙,不妨来看看他的这本著作——《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在《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当中,作者运用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引领着读者像挖宝一样的,解读了不少大家熟知的优秀作品,这个过程不但使那些作品焕发了它应有的光彩,而且也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书中洋洋洒洒十几章都在为我们介绍那些规则,每一章都仿佛是抛出了几点星光,读完了全书,众多的星光就照亮了我们的阅读天空,感觉曾经吸引我们的文学世界更加丰富明朗,忍不住要由此展开更加丰富而奇妙的阅读之旅!
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戏剧、电影,都不能缺少三个要素:环境、人物、情节。下面我就将托马斯抛洒下的这些星光,或者说总结出来的这些规则,按照这三个要素加以分类,为大家做个介绍:
一,环境
环境是小说情节开展的依托,所以不同的环境常常代表作家的不同意图。
1、天气和四季
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春夏秋冬,文学作品当中的天气和四季,并不仅仅是天气和四季。作家常常运用这些环境因素,勾起读者的联想,为自己的故事制造氛围。
比如:春天代表生命的开始、希望,夏天代表成长、热烈与激情、秋天代表衰弱、忧郁,而冬天代表死亡与冷酷。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当中的小姑娘就是在飘着雪花的冬天冻死在街头的。严冬这个环境因素为小姑娘的不幸增加了悲惨的因素,更能焕发起读者的同情习,让人黯然神伤。
再以雨为例:对于热恋中的情侣,作家常常搭配绵绵细雨,以衬托爱情的浪漫;而争吵后跑出家门的女人则总是奔向滂沱大雨,因为那更能体现她的愤怒和无助。
尽管相同的环境因素也常常蕴含的截然相反的寓意(比如秋天有时代表衰弱,但有时也代表收获),但关注天气与时间总能让你更深的领会现象背后的真义。
2、地理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环境常常是人物性格、命运的重要成因,而环境的改变也常常造就人。
比如《秘密花园》里的玛丽是一个性情孤僻的印度小女孩,母亲早早去世了,父亲则一直沉浸在亡妻之痛当中,长年在外游荡,没有家庭温暖的玛丽更加孤单落寞,没有人喜欢她,甚至连她自己也不喜欢自己。
幸好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来到了秘密花园,在那里她找到的生活的乐趣,还交到了朋友,她变得快乐了、善良了,也慢慢开始喜欢自己了。
所以,一定要关注地理环境,它可能是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它能带你更深地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还能让你喜欢上地理呢!
3、旅行
旅行当中总是潜藏着各处意外,也许是惊喜,也许是坎坷,所以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探险。
关于探险,托马斯为大家列出了五大要素,循着这些要素,我们更容易直抵核心。这五大要素是:
1)探险者
2)要去的地方
3)要去的公开理由
4)途中的艰难险阻
5)要去的真正理由
1、2、3都很好理解,而4呢是作品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艰难险阻,作品也就不复存在了。最有意思的是3和5,即公开理由和真正理由的关系。公开理由是探险的目的,而真正理由则是探险的意义,探险的真正意义永远是认识自我。公开理由与真正理由永远都不会一致,这其中常常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得到的总比想像的多。
不信我们以《圣诞怪杰》为例,做个分析(看下图):
瞧,最终,圣诞怪杰格林奇的探险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个真正的理由远比仅仅是偷那些圣诞礼物的公开要深刻得多。如果按照这个套路回想起来,那么这样的故事还真不少,比如《星球大战》、《指环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都是如此。
记住这五要素,今后再看包括旅行、探险类因素的作品就绝不止是看故事,看热闹了。
二、人物
一个故事总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如果这个人具有以下特征,那你就要多花点心思了:
1、伤疤与残缺
如果作品中的人物有伤疤,或者残疾,那么请注意,这其中一定另有故事。
比如俄狄浦斯的脚上有伤,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相信了可怕的神谕——他长大会杀父娶母,所以惊慌之下想要杀了他;哈里波特脸上的伤疤则是因为伏地魔杀了他的双亲,也想杀了他。正是这些特殊的样貌特征,成就了这样的人物,并且发展出了后续的故事,所以,作家让人物与众不同必有缘故。
另外一点,长相可怕未必行为就一定可怕。《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形象丑陋,还驼背,但他却是一个有着侠义之心的人。正是在他可怕外表的衬托之下,他的善良本质才愈显温暖。作家用外表与内心的反差成功的使这个人物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2、被诗化的疾病
生病常常也是作家喜欢大做文章的手段。但有趣的是,作家对于疾病是有选择的,他们的主人公所得的病通常要具有以下三个文学价值:
1)画面感;2)病源神秘;3)象征意义。
19世纪,在所有疾病当中,肺结核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的“最大赢家”。因为它满足了以上所有条件:虽然得了此病的人常常咳嗽不止,仿佛要把肺都咳出来,却因此获得了一种“我见犹怜”的病态美,那苍白的面色,深陷的眼窝极具画面感;而且当时的人们对于这种病束手无策,肺结核的传染性也使它更显可怕而神秘;另外,因为它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会让病人日渐消瘦和虚弱,而这正好象征着生命之花的日渐凋敝。
除了肺结核,我们还会联想到更多符合要求的疾病,比如心脏病,或者其它一些流行病……当然,人物的突然晕倒肯定也是事出有因,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留心观察,寻找线索。
总之,人物作为故事的核心,理应受到更多关注,而且一旦他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尤其不能忽视。因为这些因素,终将为他故事里的人生做最好的注脚。
三、情节
文学作品是依靠情节的发展得以完成的。情节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作家的独具匠心会因为故事的不同而出现在任一环节。
1、从经典之作当中汲取象征意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这个故事好像在哪看过。原因通常只有一个:这个作品与经典著作有相似之处,或者至少有所借鉴。
比如本书为大家做解读范例的短篇小说《花园茶会》,对于托马斯来说这就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因为他由此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故事,并且能够把小说中的母女与希腊神话中冥神王后与母亲的关系一一对应,从而体会到了作者如此安排的真正用意,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
从托马斯的解读当中不难看出:一旦人们发现了作品与经典著作之间的关系,通常都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当中的象征意味。这是因为那些故事广为人知,进而构成了群体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并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所以作家常常会模仿和借鉴经典来完成创作,而人们也乐于通过已有的阅读经验与当前的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含义。至于这种象征究竟代表什么,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知识背景、成长环境、个人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等等将得到形形色色的结论,而这不也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吗?
此时一定有人会问,可是我没有读遍天下经典呀?作者的回答是,我也没有,谁都没有。但这完全没有关系,只要你能领会眼前这个故事,本身就已经是不错的体验了。你的眼光会随着你阅读量的提高逐渐独到起来。
另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阅读经典之作?——它可以丰富你的阅读体验,让你的阅读乐趣最大化。
为此,作者特意在书的最后列出了书单,这其中理所当然包括《希腊神话》、莎士比亚作品、各国著名的童话、《哈利波特》……。
2、让人预期落空的讽刺意味
阅读过程中还常常遇到的另一种情况是,结局并没有与读者的预期相吻合,这种手法就是“讽刺”。
比如在《坟场之书》当中,小男孩跌跌撞撞来到坟地。坟地给人的固有印象是什么——鬼魂出没,阴森可怕,是能躲就躲的死亡之地。但小男孩在这里却得到了吸血鬼的照顾,所有危险全部来自坟地之外,而坟地本身却变成了温馨的家!
这种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的情景设置,虽然让读者的期待落了空,但同时又使阅读体验增添了新奇的味道,反常的情节更能让读者记忆犹新,击节称叹。
好了,以上我从文学作品三要素的角度对托马斯为我们总结的所谓“约定俗成的规则”进行了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规则并没有穷尽所有的解读方式,它只是一个提纲,一个模式。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阅读充满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单单是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和设计往前走,更重要的是能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比如:让我产生高兴、愤怒或者悲伤的原因是什么?这本书中的情节与我读过的哪些书有相似之处呢?这个场景如此熟悉,是在哪出现过吗?如果你能提出这些问题,那么就说明你已经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了。
有人说,这本书过于浅显,所分析的作品常以儿童文学为例,只适合青少年来阅读。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你真能抛开这些作品实例,把握作者解读的思路,那才能将这把文学大门的钥匙真正握在自己手中——毕竟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你解读作品,而是提供解读作品的方法。
所以,就算你拿到了这把钥匙,想要加强自己的文学阅读能力,提高解读水准,还是要靠大量阅读和不断练习,而那些本书还没有提到的模式也会由你独自发现,难道这样不是更加有趣吗?
正像托马斯所说:小时候去和爸爸采蘑菇,虽然自己看不见蘑菇在哪,但只要有爸爸的提示,就总能认真去找,并很快找到。
文学指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讲出了阅读和思考方法,而你只要知道了这些方法,并不断加以应用,就一定能自己找到蘑菇,阅读自然也就变得轻松而有趣了。
最后,让我们以《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的盛情邀请作为本文的结尾:“阅读必须是愉快的,阅读是玩的一种方式。所以,亲爱的读者,玩起来吧,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