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年纪,焦虑迷茫害怕,其实我们都一样(中)

-这是余小漫的第103篇文章-

上一篇说到,关于(人格独立)方面的相关话题。点击人格独立可以查看文章。

那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徐律说的第二个话题“精神自由”。

没多少耐心,可以直接查看简明扼要版:

(1)如果还是在校生,尽量选择线下实习自己喜欢的岗位。

(2)从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让自己成为电视剧的角色,查看自己的问题

(3)多认识自己,多观察他人,脚踏实地努力

-1-

提前演练,比如实习

事实上,很多时候,小漫挑战很多事其实都是来源于接收到外界的刺激。

比如看了一部热血沸腾的影片(安利电影《风雨哈佛路》),或是阅读了别人很多篇精彩的人生。

然后有一小段时间燃起了斗志,开始给自己施压,去挑战,去练习。

犹记得大学有段时间我特别焦虑,那时候,正是我跃跃欲试想要去求职的时候。

大二暑假的时刻,我特别渴望出去线下实习。

因为经常浏览知乎,总是接收到行业大佬的观点,实习要趁早。不要直到毕业后两眼发黑,随意选择一个岗位将就。

可惜当时的我同样畏惧于社会的“混乱”,脑内剧场常常是遇到不良老板怎么办,误入奇怪的工作怎么办......再加上父母的担心,线下实习的经历有且只有2段。

一段是大一暑假学校强制性的暑期实践,还有一段是大四下学期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外出实习。

含金量实在不敢说有多高。

其他写在简历上的实习经验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免费新媒体训练营,如乔布简历,百家号训练营等。

但线上和线下终究不同,就我大四毕业重新找工作的经历,发现自己从学生心态转换成职场人士的心态还是有些困难。

这心态包括说服自己每天定时上班,任务没完成主动加班,老板要你改东西N+1次,你还得学会笑脸相迎......

对比在校期间的线上实习,线下实习无疑要承担的任务更多,心态也要更加强大,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微表情。

一个把自己的情绪真实摆在脸上的职场人士,很显然是不合格的。而这点显然我还需要多加练习。

另外,线下实习可以让你更直观地明白挣钱的不容易。每一块钱都是辛辛苦苦上班得来的,反倒还能刺激你更加好好学习,在校期间努力拿奖学金。

就我个人而言,线上实习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就是没钱我也愿意干的那种,与此同时我还会沉浸在认识了许多远程优秀小伙伴的喜悦。

所以我也没法接收到线下实习才能发现的“盲点”。

比如大佬们的“晨间礼物”,如果你早些到公司,就会发现部门领导敲开其他领导办公室的门,送上对方喜欢的美食或是礼物,注意是其他领导喜欢的,大佬为此还特意研究过各位领导的喜好;(是不是又学了一招)

比如只有和同事一起加班,你才能真实地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加班情况。

不然在你还不清楚实际情况时,同事们反倒一致对外宣称公司很少加班的,活干完就可以撤了。

被隐藏的话语可能就包括:公司业务一直在转型,领导总是突然来新点子,任务只会越来越多。

又比如领导笑着跟你说这活是有些麻烦,你点头附和,“是啊,挺麻烦的。”说的是调侃话,他理解的是你在嫌麻烦......

而这些“潜规则”真的只有线下实习,才能真实了解。

“社会的暴击”提前经历,还可以提前锻炼出自己强大的心脏。

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加清楚地明白,想要的岗位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者你给自己的未来职场方向,是否是自己真实喜欢的。

当然,实在没办法找线下实习的,选择线上实习也是可以;或者让自己在校期间的经历丰富多彩,比如是社团的团长,或是大学四年的班长。

总之,你必须保证自己简历上至少有那么一两段经历是让你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的,这样不至于在面试的时候,因为频频被拒而觉得自己糟透了。

 -2-

从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

学会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

比如,你很喜欢演讲,特别喜欢看演讲相关的视频。

那不如在学校报一个名,参加演讲相关的比赛,哪怕你觉得学校的演讲比赛特别水,参赛者特别不咋地,也去试试。

因为你会有意外收获。

又或者你喜欢写作,那就先随便选择一个平台发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

亦或许你喜欢视频,那就选些时间随便拍一些来玩。

这些都能让你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成真实的参与者。

只有真正参与过的人才能明白,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自己是否真的热爱,自己应该怎样更好地进行改进。

事实上,我们在旁观别人经历的时候,一直都是以上帝视角查看的,所以很容易发现问题。

而当我们也成为参与者,对方的问题很可能也是我们的问题。

就拿看电视来说,我们总能很快地明白男主与女主经过这么一场相识,会发生一些什么。

但轮到我们自己,生活中认识谁,对方会成为自己生命中什么样的角色,并不清楚。

所以大多数时候的我们,跟电视剧的女主一样迷糊,困惑,不解。

电视剧的女主好歹有剧本,而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剧本,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而为了尽快拨开眼前的迷雾,不是一直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查看别人的生活,去评价对方行为的好与坏。

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角度去真切地感受自己生活的变化。

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更好地完善。

最近在看《流金岁月》,电视剧中的朱锁锁人物就让我觉得很过瘾。

大学期间看电视,我完全是为了娱乐,而现在可能因为经历过职场的捶打,我的角度就全变了。

我拿自己的性格与做事风格跟她进行直接对比,就会发现有很多点是需要我继续加强的。

朱锁锁的上级主管杨柯遭其他家公司挖人,叶总身边的秘书一直旁敲侧击问朱锁锁是否真实,又是送LV包包,又是请吃饭,但都无法撬动她的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哪怕后来朱锁锁受好友父亲所托,帮忙打听股票内部消息,本以为她会选择用信息交换这种方式,但她也依旧守口如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她依然用自己其他的小聪明成功拿到股票内部消息。

对上级绝对的忠诚,不能说出口的事情,打死也不说,对朋友也是绝对的仗义。

好友现男友突然冒出一个女同学,想方设法帮朋友监督女同学和现男友不会有太多的联系。

自己才来没多久的大款,看到好友从家里搬出来,家徒四壁,啥也没有,直接用自己的钱买一大堆电器。

也难怪锁锁身边人对她同样真诚相待。

当我试着将自己放在她面对的处境下,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无力与不知所措。而显然,她的行为给了我一份参考指南。

之前看过别人写的一篇推文,有提到为何大家要多看电视剧和电影。

原因是为了将自己代入角色本身,多几种角度体验不同的人生,甚至可能因此可以找到理想中的自己。

也就是努力让自己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跳开,成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得到的体验与感受会比过去的更深刻。

在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事情上,也许你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获得了新的能力,敢于做某个选择,又或许有了控制自己情绪的法宝。

-3-

多认识自己,多观察身边人

还有就是观察自己。

稀里糊涂活着的人很多,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突然某一天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情绪,发现自己早已经偏离了理想的轨道太久,而且也丢了时光。

所以为了让自己未来少一些后悔,我始终记得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没有想好,那就一路往前走,努力做到最好,上最好的中学,学最多的本领,靠最好的大学,看最多的书,学最多的知识,这些都是资本,等到有一天有了想做的事情,那么手里也有足够的本领,就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了,也不会后悔。”

八月长安

竭尽所能地去抓住生活的每一个机会,认真表现,去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了解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优点,坦然面对自己的野心与希望,真诚地对待自己,像自己希望别人如何待自己一样,对待所面临的一切遭遇。

这样迟早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在还没摸清楚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不要闭关锁国,固步自封。

去关注那些目标清晰的人,对未来计划明朗的人,身边时时刻刻为更好生活奋战的人,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你会放弃大神就是天赋异禀这种酸溜溜的想法,会放弃对方是因为家庭教育好,才有超出同龄人思想的想法......

更多的是会被他们身上脚踏实地,点滴的努力所震撼到。

自从加入复盘群,就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神们。

有资源宝藏库苏苏,有搭建人生系统的七小,做产品运营的丹丹,非常积极改变自己的一村,每天坚持输出观点的其他宝藏男孩与女孩......

(如果你也有兴趣,欢迎加我了解详情。没有广告费,目前停留在我喜欢我就自愿当个水龙头,多说几句)

没有什么不可能,滴水穿石, 聚沙成塔,大神之所以能成为大神,是真切地熬过了那段自我疯狂成长的时光。

我关注了很多励志的公众号主,微博大V,知乎大V,没有一个是因为自己啥也不会就轻松赚到钱的。

遇见了好多目标清晰的朋友,没有一个是天生知道自己想走哪一条路的,都是后天习得的技能与经历的好多事情,在不停地碰撞中,终于变成眼下这个强大的自己。

而我们在还不清楚自己人生方向标要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认真专注地把握每一个当下,吸收别人走过的风险与危机。其实也能发现自己生命的“新大陆”。

-4-

题外话

记得上学时代有人跟我说,学霸成绩那么好是因为脑子好使吧。

现在,我远离了作业繁重的学生时代,发现学霸成绩那么好其实可能不是脑子好使,可能是喜欢被人另眼相看的感觉。

比如,学霸学习成绩好,老师会经常表扬他,同学也会欣赏他,父母也有可能以此为骄傲,学霸在这样的星星眼氛围下,心态自然好,学习动力也更足,学渣学得是满脸苦涩,学霸学得是满脸高兴,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好。

又或是有的父亲其实并不爱自己的妻子,但依旧很暖地对待妻子。为什么?

因为他明白,让妻子心情舒畅,可以让自己也少很多事端。

每个人的动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单一,有时候可能出于野心,出于欲望,出于想要得到的奖赏。

如果,你没有动力,就可以尝试自己制造动力,用喜欢的东西/讨厌的事情让自己去达成想要完成的目标。

或是让自己的目标不要有太单一的结果导向。

比如写了一篇文章,一定要收获多少个粉丝,以这个参数为目标,怕是我不再愿意写文章。因为我常常无法做到。

但如苏苏所说,当我把写作这件事情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给别人提供了有效建议,别人因此获得了一些什么额外的东西,那么我的文章至始至终都会有意义。

意义这件事不仅仅只能拿数据来衡量,还应该有更多的方向。

精神自由篇就告一段落了,希望你喜欢眼下的自己,过好每一个今天,才能汇聚成未来想要的明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多岁的年纪,焦虑迷茫害怕,其实我们都一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