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在千年前写下的句子,不想今天也可以用上,因为同是春风送暖的除夕。中国人过除夕当然是有来头的,只是早已遗忘,也就没有提的别要。不过在这个安详的夜临到前,是的确除了一些事的,比如打扫房间、清偿债务,最后以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收场。别的地方怎样,我尚不知,可以肯定的是印江人家的年夜饭赶在天黑之前。但也有例外,就是梵净山脚下的人家会选择除夕的前一天吃团圆饭,据说是当年抗倭紧急,土家的男子们要奔赴前线,只得把团圆饭提前一天。后来仍旧延续这一习俗,当地人称赶年。我们虽不过赶年,却也在赶,中午饭草草了事后便开始张罗年夜饭了。家里必须派出一个人去集市上采购最后一批年货,一般是祭祖上坟的香和纸、鞭炮、对联、门神、鱼和独具意味的芹菜。小孩子一般讨厌吃芹菜,可长辈们非得让他们在除夕多吃些芹菜,一边劝还一边念叨“芹菜,吃了勤快”。其余人手各就各位,待长辈打扫完烟囱,两三个小孩就得拿起扫把、拖把、抹布把房里房外弄得干干净净。

年夜饭的准备是从泡米开始的,这次泡米与平常不一样,先要用打米碗的反面打十二份米,表示旧年的十二个月均已过去,若逢闰年,就打十三份,再用打米碗的正面打满满的一碗,以期来年福禄满溢。

不久去集市的人回来了,边放背篼边说今天场散太早,街上已没什么人了,得赶紧炒菜,准备烧年纸祭祖。帮忙接背篼的人则应道,“年三十的场都是上半天人赶,下半天鬼赶”。这时几个快手在厨房忙上忙下,刚打扫过的烟囱格外称职,灶里柴火正旺。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到了出菜环节,急着烧年纸的家主盼着菜快快上齐。因为家家户户都想赶在前面烧年纸,不愿落后,尤其当村里第一声烧年纸的鞭炮响后,就越加急切。等辣椒酱、香肠干盘配咸蛋、白菜旺子豆腐汤、卤猪肚、爆炒腰花、芹菜炒肉、豆豉折耳根炒肥腊肉、清蒸鸡、红烧鱼都上了来,家主便拿起筷子,每样菜夹一点放一个装有少量米饭的碗里,然后置香火上,祭祖正是开始。即使天很冷,也得打开大门,迎接祖先的到来,并敲磬三下。接着是烧很多堆纸钱,同时点上鞭炮,家主双手拿着纸钱向祖先的排位作揖三个,再交给长子跟一遍。然后是奠酒。奠酒完毕,家主说他们已经吃了走了,全家老少这才动筷。筷要动了起来来可真快,不多会儿功夫就都宣布吃饱了,男孩们一溜烟跑去和伙伴捡未放完的鞭炮了,中间一代已对牌桌按耐不住,老一辈则开始整理他们的陈年旧事。

天差不多黑了,到洗脚的时候了,长辈们总是强调洗脚一定要用手,“懒人洗脚才脚搓脚”,还说今晚洗脚不要洗太高,不能超过膝盖,要洗到脚踝到膝盖的某个位置,具体是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但要是你恰好只洗到那里,没有更高,也没有更低,那你来年一定好运,每去一户家都正好碰上他们在吃饭,这样他们不必麻烦,你也不必难为情,就拿起筷子跟他们一起吃吧。所以你要是去印江人的家里,正好碰到他们在吃饭,他们一定夸“你三十夜的脚洗得好啊”,边说边给你打饭取筷。

洗完脚后一家人围在炉边,听老一辈讲他们的和整个村子的故事,中间一辈不时补充点细枝末节,听的人当然是小孩子。故事大多离不开当年的日子多苦,他们如何吃苦耐劳换来今天;谁谁多恩慈,以致被福泽的人到老都传说他的事迹;某某太歹毒,死了几十年了还骂名不断。这些陈年旧事对小孩有着怎样的影响是他自己难察觉的,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便像其中的谁谁某某,或好或坏。

见夜深起来,爷爷带着孙子拿着之前放香火上的饭食和香纸出门了,往平日行人多的路边走去。香和纸都点着后把饭食倒路边,说是给那些孤魂野鬼的,因为在这样一个团圆夜里没个人叫他们吃饭。其实那些倒路边的饭食要么是自行腐烂,要么是被狗吃掉。然后把碗藏房子附近,等到过完年再去取来洗净,继续用。这叫“出食儿”,它让不被纪念的死者也并没有被排除在作为人这一概念的整体之外,于团圆的夜晚。甑子里吃剩的饭要盖好,等过了初二想重新吃米饭的时候(印江年初一到初二都不吃米饭,只吃绿豆粉和年糕),则把整个甑子抱出去,离房子远远的,再揭开盖子,“放饭蚊儿(苍蝇)”。尽管甑子里面除了年三十的剩饭,并无苍蝇,不过是象征性地放放。说是这样做了夏天家里就没有苍蝇,印象中像是真有几分效果。

夜渐深的时候瓜子终于嗑到软劲,大家都不再想嗑了,于是打扫卫生,清掉地上的果皮和瓜子壳,因为年初一不能扫地,说是初一扫地后这年家里的跳蚤和臭虫会多;也不能倒水,所以还得抓紧把脏衣服洗了,说是初一只能往家里进东西,不能出,出了就等于折财,不算好兆头。如此淳朴的观念大概只在纯真的年代有用罢,现在是越来越少人把这些当回事了。村人们确乎从那样的观念里摆脱了出来,然而讽刺的是,他们又摆进了另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让自己和别人都不能舒畅地喘气。哈,什么车,哪里的房,麻将打50块会不会太小!

夜更深了,当时钟走到零点,家家户户便往桌子上倒杯热茶,相继打开大门点燃鞭炮,算是开了“财门”。今夕也就除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