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壮游是怎么游法?

壮游:一种旅游形式,英文为Grand Tour(本词源自法语Le Grand Tour)。"Grand Tour"是指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贵族子弟进行的一种欧洲传统的旅行,后来也扩展到中欧、意大利、西班牙富有的平民阶层。壮游尤其盛行于18世纪的英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述。"Grand Tour"译为“壮游”一词,典故则来自杜甫的《壮游》一诗。其实壮游自古就有,始于唐代,有杜甫的自传式诗《壮游诗》为证。而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对壮游的最好阐述。现代,这种旅行方式一般发生在工作以后,而不是刚刚毕业的时候。可以理解,毕竟一段长途的旅行,是需要一定资金支持的。


根据史书,明成祖在位时(西元一四〇二至一四二四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时期之一。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指出,当时米仓的米,多得都发了霉;钱用不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 然而权力斗争,使得明成祖长子仁宗即位后,竟以「经济空虚」,放弃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将七次出海文档全部烧毁,还颁布「片板不得入海」、「沿海居民内移一百华里」的敕令。 「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民国初年到达谷底。」徐海鹏惋惜的说,中国虽然不乏壮游的前辈,但从此探险、壮游的精神丧失,在一九〇〇年前后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壮游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开创精神。缺乏这股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会改朝换代。」


历史上的壮游 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作品之一《史记》,也是在司马迁的壮游后完成。司马迁是其父太史公司马谈刻意栽培的接班人。他从十岁开始读万卷书,父亲为他延请当时大儒孔安国、董仲舒为师;二十岁那年,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的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於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见另文:司马迁壮游路线图)。


中时旅游第一个「玩家带路」的国际专业导游张榜奎表示,当这些原本价值观单一的年轻人,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行为、社会规范时,会省思:「我们的标准就是真理吗?」

蔡澜先生也说,他的很多经验都是从旅游中得来的。看书看多了,有时候会发生“知障”,也就是知识的障碍。这个时候就需要去旅行。

当你看到不同的人呢,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时,你都会发生思考,“我所遵从的标准就一定是对的吗?”


欧洲是有壮游常规的。英国威廉王子在入读大学之前的空档年,以十个月的时间,到智利参与当地扶贫的义工服务,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洗马桶。形象欠佳的哈利王子,也曾在他的空档年转到澳洲及非洲游历,期间,他在饱受艾滋病困扰的南非小国赖索托停留八周,以手提摄像机,完成一部纪录片「被遗忘的国度」。二十岁生日当天,这部影片在英国ITV电视台播出。


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于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例子是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尤其是对原本价值观单一的年轻人,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行为、社会规范时,就会思省:我们的标准就是真理吗?


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驯化的教育、中庸的思想,让年轻人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也丢失了坚强的生命意志。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民国初年到达谷底。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


欧洲有壮游的历史和传统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大航海时代是欧洲的鼎盛时期,荷兰、英国、法国相继都发展出强大的海上实力。他们发展海上的军事力量,航线遍布全球,占领大量土地使之成为殖民地,以至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对于这样一个国家,他们如何不重视旅行的意义?

即使在动画片中,比如英国出版的《小猪佩奇》里都有航海的身影。狗爷爷就是一位资深的船长、航海家。海盗和寻宝游戏更是孩子们的最爱。这些是写在欧洲人血液中的历史遗留,他们的祖辈通过探险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这一点他们的后代也不会忘记。

而中国,最近的一次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壮游还是1400年的郑和下西洋。距今已经超过了600年历史。600年,世界早已经沧海桑田,工业革命早已经完成,互联网时代都要成为过去,人类马上要迎来人工智能时代。

从明仁宗开始,中国就开始了闭关锁国政策。直到,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人的壮游是怎么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