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 HDFS 集群总共会涉及到的角色会有 namenode, datanode, zkfc, journalnode, secondaryName 共五种角色。
// 启动 JournalNode 的核心业务方法
public void start() throws IOException {
// 第一件事:创建 JournalNode 的本地工作目录
// /home/bigdata/data/journaldata/hadoop330ha
for (File journalDir : localDir) {
validateAndCreateJournalDir(journalDir);
}
// 第二件事: 创建和启动 JournalNode 的 Http 服务,绑定端口 8480
httpServer = new JournalNodeHttpServer(conf, this, getHttpServerBindAddress(conf));
httpServer.start();
// 第三件事: 创建和启动 JournalNode 的 RPC 服务 JournalNodeRpcServer,绑定端口 8485
rpcServer = new JournalNodeRpcServer(conf, this);
rpcServer.start();
}
最重要的需要关注 JournalNodeRpcServer,将来 NameNode 在进行一个事务操作,需要记录日志的时候,会把日志记录到 NameNode 的本地,并发送日志到所
有的 JournalNode,当 NameNode 本地记录成功,并且 JournalNode 中的成功过半,才认为这条事务的日志记录是成功的。
// 1、JournalNodeRpcServer 实现了两个协议:QJournalProtocol 和 InterQJournalProtocol
// 2、QJournalProtocol 是 NameNode 和 JournalNode 之间的通信协议
// 3、InterQJournalProtocol 是 JournalNode 之间进行沟通的协议
public class JournalNodeRpcServer implements QJournalProtocol, InterQJournalProtocol {
// NameNode 发送命令让 JournalNode 开启一个新的日志段 LogSegment
public void startLogSegment(RequestInfo reqInfo, long txid, int layoutVersion){
jn.getOrCreateJournal(....).startLogSegment(reqInfo, txid, layoutVersion);
}
// NameNode 发送 LogEdit 给 JournalNode
public void journal(RequestInfo reqInfo, long segmentTxId, long firstTxnId, int numTxns, byte[] records){
jn.getOrCreateJournal(....).journal(reqInfo, segmentTxId, firstTxnId, numTxns, records);
}
}
hdfs haadmin --transitionToActive nn2
FSNamesystem 是 NameNode 的内部最重要的三大组件之一 (第一个是 HttpServer2,第二个是 RpcServer,第三个就是 FSNameSystem 了)。FSNamesystem 负责 NameNode 里面的一切元数据相关的相关工作。在 NameNode 启动的过程中,需要恢复磁盘元数据到内存中:
1、构建 FSImage。
2、构建 FSNamesystem,FSImage 作为 FSNamesystem 内部非常重要的组件来完成磁盘元数据维护, 在内部会构建 FSDirectory。
3、通过 FSNamesystem 去恢复元数据。
NameNodeRpcServer 的内部启动的 RPCServer 事实上有三个:
重点:DistributedFileSystem
重点:FSDirectory
重点:FSEditLog —— 双写缓冲 + 分段加锁
重点:FSEditLogAsync —— react 模式
核心:加载磁盘元数据,恢复到内存中。
先下载 editLog,然后校验 txId 是否连续,连续则使用本地的 fsImage,否则去 active NameNode 下载最新的 fsImage。
在启动 DataNode 的过程中,大致的工作:
其实启动的时候,就是启动:
BPServiceActor 的 run() 方法中有两个重要方法:
数据传输过程中:每个 datanode 中都有一个 DataXceiverServer 的这样一个组件:启动起来,等待客户端的链接请求,如果接收到连接器请求,完成链接建立,然后构建一个新的线程,专门对这个客户端提供服务。—— 实为 BIO 服务,等待客户端连接。
DataNode 向 NameNode 执行注册的实现在 BPServiceActor.connectToNNAndHandshake() 方法中完成。
心跳机制
HeartBeatManager 内部启动了一个 HeartBeatManager.Monitor 的线程来每隔 5s 钟执行一次判断,如果发现某个 datanode 的上一次心跳时间距离现在超过 30s 了,则启动检查机制,每隔5min 检查一次。最多检查两次。当 两次检查时间 + 10次心跳时间,都没有发现 datanode 复活,就认为这个 datanode 死掉了
最终的答案: 630s
DataNode 执行向 NameNode 的心跳和块汇报,一个 BPServiceActor 负责和一个 NameNode 进行通信。
DataNode 会每隔 3s 钟向 NameNode 发送心跳信息,得到的反馈是 NameNode 下发给 DataNode 需要执行的命令。
全量汇报同样会返回 NameNode 下发给 DataNode 需要执行的命令。
全量汇报默认每 6 小时执行一次。
InputStream in = srcFS.open(src);
OutputStream out = dstFS.create(dst, overwrite);
(1)发送 RPC 请求到 NameNode 创建 INodeFile 文件节点。
(2)创建输出流,其实内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初始化 DataStreamer。
(3)启动 输出流内部的 DataStreamer 线程。
(4)如果 DataStreamer 消费到 dataQueue 中的一个 packet,其实会做一个判断,检查是否 SETUP_STAGE,是则要创建 pipline。
精髓:DFSOutputStream 的内部藏着 DataStreamer 线程,它负责消费 dataQueue 队列,当执行数据传输的时候,通过本地输入流读取本地文件数据,构造 Packet 数据包加入到 dataQueue 队列的时候,DataStreamer 就负责发送 Packet 到多个 DataNode 建立的 pipline 数据管道之上完成数据传输。
3. 完成数据输出
IOUtils.copyBytes(in, out, conf, true);
(1)执行本地输入流数据读取,构造 Packet 加入到 dataQueue 中,其中需要注意的是:Packet 是由很多 Chunk 组成的。
(2)发送 RPC 请求给 NameNode 申请一个 Block,NameNode 会调用 BlockPlacementPolicy 副本存放策略选取 DataNode 列表返回给客户端。
(3)客户端根据上一步拿到的该 Block 的 DataNode 列表建立数据传输管道。
Client ==> DataNode01 ==> DataNode02 ==> DataNode03
(4)客户端启动 ResponseProcessor 线程用来处理 DataNode 反馈回来的 Packet 的 ACK
(5)从 dataQueue 弹出 Packet, 加入到 ackQueue,执行 Packet 发送
(6)如果一个 Block 的最后一个数据块发送完了,则等待该 Block 的 ACK
(7)结束一个数据块
(8)如果结束了上一个数据块,并且当前文件没有上传完毕,意味着继续接收到了新的 Packet,再次申请 BLock 建立数据管道,完成数据传输。
NameNode 中负责完成内存元数据管理的就是 FSNameSystem 中的 FSDirectory ,具体实现,就是构建一个 INodeFile 包含要上传的文件的各种信息,然后添加到目录树中的指定文件夹下,并且加入 INodeMap 进行管理维护,方便以后根据 path 来索引。同时也记录了操作日志到磁盘元数据中。
最后构建了一个 HdfsFileStatus 返回给客户端,包含了该文件的各种必要信息,比如 文件路径,文件大小,副本个数,数据块大小,权限等。
DFSOutputStream 类继承结构。
精髓:DFSClient 在创建文件的输入输出流 DFSOutputStream 的时候,其实是在内部构造了一个 DataStreamer 线程,内部维护了一个 dataQueue 数据 Packet 队列。当真正执行数据传输的时候,其实就是本地输入流读取本地文件数据构造数据包 Packet 加进 dataQueue 队列,这样的话,DataStreamer 就可以从dataQueue 队列中获取 Packet 执行数据发送了。注意区分:
HDFS 的客户端在进行文件上传的时候,会创建本地文件输入流,创建 HDFS 文件输出流。然后对接起来完成数据传输,具体实现通过 FIleUtils 的 copy 方法来实现的。
当 DFSOutputStream 构建一个 Packet 提交到 DataStreamer 内的 dataQueue 队列时,会唤醒阻塞在 dataQueue 的 DataStreamer 线程。DataStreamer 线程从 dataQueue 获取出来一个数据 Packet 执行发送,这时候需要判断,这个 Packet 执行发送的时候,BlockConstructionStage 的值是什么。如果是 PIPELINE_SETUP_CREATE,意味着是这个 Packet 是新的 Block 的第一个 Packet,则需要申请 Block 获取 DataNode 存储列表,然后建立数据管道进行数据传输。
总体来说,就是 DFSClient 发送 RPC 请求给 NameNode 申请一个该 File 的一个 Block,在 NameNode 内部主要做两件事:
DFSClient 向 NameNode 申请到一个 Block,NameNode 给 DFSClient 返回了该 Block 的 DataNode 存储列表,然后 DFSClient 就着手建立 Client 和 多个 DataNode 之间的数据传输管道了。
DFSClient 中,构建了 Socket 客户端,并且发起链接给 DataNode 启动的 DataXceiver 服务端,建立连接,然后构建输入输出流用于传输数据。最后 DFSClient 端构建了一个 Sender 线程用来完成向 DataNode 发送数据。最后构建 Sender 线程,通过 writeBlock() 发送请求相关数据。
注意:Sender 实现了 DataTransferProtocol,但是 DataTransferProtocol 并不是标准的 Hadoop RPC 通信协议,而是单独实现的一套用来传输数据的协议。
Sender 作为客户端发送 writeBlock RPC 请求,DataXceiver 作为服务端处理 RPC 请求。
DataNode 中的 BlockReceiver 的职责就是负责接收数据块,并且发送数据 Packet 给下游 DataNode 然后给上游 DataNode 返回 ACK。大概的工作机制:
PacketResponder 就是 DataNode 负责处理 ACK 的,从下游 DataNode 接收 ACK 发给上游 DataNode。
从下游 DataNode 上读取 ACK 消息进行处理,如果 Packet 成功,则从 ackQueue 中进行移除。
当一个客户端想要去操作某个 HDFS 文件的时候,首先要获取该文件的 契约,然后能写入数据。而且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客户端获取契约。如果其他客户端没有获取到契约,就只能等着别人释放。
具体的工作机制:
客户端在写文件过程中,会开启一个线程,不停的发送请求给 NameNode 进行文件续约。
NameNode 端也有一个专门的检测线程,负责监控各个契约的续约时间。如果某个契约长时间没有续约,则删除,从而让别的客户端有机会能写该 文件。
关于契约机制的源码解析:
关于异常处理,有两种方式:
其实 HDFS 文件上传和下载的入口是一样的,关键就看输入流,输出流的不同了。
最终还是通过 FileUtil 来完成 输入流 到 输出流 上的数据传输的,最后依然进入到 FileUtils 的 copy() 方法。
依然是三个重点:
当真正要读取数据的时候,是通过 in.read(buf); 驱动的,这个 in 的 read() 功能最终就是 DFSInputStream 完成的。
当服务端收到 客户端的读取数据的请求,最终还是由 DataXceiver 来完成的。
最大的特色就是,会通过操作系统预读来加速数据读取(内部涉及到零拷贝支持),从而提高吞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