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接纳就是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亲爱的家人们们,很高兴遇见你。今天,我将为你解读《真正的接纳,就是爱上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

      在开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否曾经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苛责自己呢?比如孩子成绩糟糕,责怪自己没管教好;家人健康出现问题,抱怨自己没把他们照顾好;因为自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总是苦恼不已。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也许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将能给你带来改变。本书作者爱丽丝·博伊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同时,她还是一位颇受欢迎的作家,在网上,她发表的文章至今受到千万网友的热爱。在书中,作者认为,没有人生而完美,你需要做的,是接纳自己,并寻求改变。

      在书中,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自我厌弃行为,并揭示了它们形成的原理。此外,她还提供了一套接纳自我的方法,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摆脱因恐惧、焦虑所带来的自我厌弃行为。

      接下来,我将用五天时间,从自我认识、基本技巧、思维纠偏、人际关系以及工作与财富这五个维度来解读本书,希望能带大家接纳自己,重获自信,迎来人生真正的蜕变。

      02.什么是“自我厌弃”模式

      好,首先我们来聊一聊什么是自我厌弃。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自我厌弃行为。比如觉得自己身材不好,因此感到自卑;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所以总是委曲求全;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因此患得患失等,这种无法接纳自己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厌弃行为”。

      比如我们熟知的主持人吴昕,就曾有过着这方面的困惑。虽然《快乐大本营》让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但另一方面,这个舞台也给她招来了不少网友的诋毁,评论她的主持能力和外貌。吴昕曾在一档综艺目时,对朋友哭诉自己30多岁了,却觉得自己事业和情感上都非常失败,对父母感到非常自责。当时她的这种状态就是自我厌弃。

      那什么是自我厌弃呢?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否定自己,讨厌自己。它是一种对自我要求过度苛刻,达不到原本期许的目标之后,认知上对自己产生的厌弃行为。陷入这种模式的人,往往会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因此也就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之后他们又会不断地陷入自我批评与反思,甚至是对他人产生抱怨。这些行为也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那么应该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出现自我厌弃呢?大家可以参考以下这四种情形:

      第一种是陷入自我批评,觉得自己干什么都错,总是关注自己的失误。

      第二种是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高预期,一旦目标无法实现,就觉得天塌下来了。

    第三种是将问题的解决方案想得太复杂。

    第四种是在做事情时总是纠结于先后顺序,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如果以上四种情形,你具备一条或者多条,那就可以肯定你已经出现了自我厌弃。

      03.七对常见的自我厌弃模式

      当然,自我厌弃的形式千奇百怪,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同。而且,它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在提到自我厌弃模式时,我们就需要成对地来讲解它们。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列举了七对常见的自我厌弃模式。我们在听的过程中也可以检验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些自我厌弃行为。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当你听到某种行为模式,你认为自己具备时,就在纸上做个小记号,并标注你产生这些行为的频率是经常”、“偶尔”还是“从来不”。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1对自我厌弃模式:毫无章法和信守教条。毫无章法的人做事不讲计划和规则,常常效率低下,丢三落四。特别是当事情很多时,他们往往无法抓到重点。所以,他们总是很容易搞砸事情,事后又容易自责。

      相反,信守教条的人则会严格遵守计划或规则,因此,他们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往往是单调、乏味的。与此同时,这也会让他们很容易陷入自我厌弃情绪中。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认为必须门门课达到90分以上才算优秀,孩子偶尔发挥失常,考到90分以下,自己就会感到焦虑,同时他们也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表达出对孩子失望的情绪。其实,这就是自我厌弃的一种表现。

      第2对自我厌弃模式是轻言放弃和过于执着。轻言放弃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原本可以做到的事情也不敢去尝试。遇到问题时,他们会缺乏信心,给自己贴上笨蛋、失败者的标签。随着失败体验的增加,他们的消极情绪也会越来越多,进而陷入了恶性循环。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如果母亲是轻言放弃的人,在无形中也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让孩子变得不自信。

      而过于执着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常常把坚持当成一种优秀的品质,但是过度的坚持往往就会变成一种偏执,比如固守自己的想法,死不肯改,坚守一段错误的感情,迟迟无法从伤害中走出等等。这种做不仅会浪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成本。同时,他们还很容易将自己这种坚持强加给周围的人,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3对是盲目乐观和一味悲观。我们经常说乐观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它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但盲目乐观就没有那么好了,它有时候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因为盲目乐观的人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失去对生活的警觉。同时由于他们太容易相信别人,所以常常会上当受骗。比如,在情感上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与盲目乐观相比,一味悲观的人则会陷入到另一个极端,他们凡事都容易往坏处想,因此对于未来总是悲观,甚至会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未来,进而陷入到消极和厌世中。

      第4对是冲动莽撞和过于多虑。冲动莽撞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条理性,做决定又很容易冲动,所以会很容易忽略掉一些事情的细节,事后又会对自己的的决定感到后悔。而过于多虑的人则正好相反,他要做出一个决定非常难,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在做决定时,这类人常常会犹豫不决,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做了决定,之后又会怀疑自己,进而产生很大的压力。

      拿购物这件事来说。冲动莽撞的人在购物的时候,很容易就冲动消费,看到便宜就买了,结果买回来不适合,就会责怪自己。而过于多虑的人在购物时则过于慎重。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对比,这样不仅给自己徒增烦恼,同时很容易因为犹豫会错失良机。

      第5对是过于关注当下的欲望和过度推迟满足。过于关注当下欲望的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从积极的方面来讲,他们是活在当下,懂得享受人生。可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讲,这类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不擅长制定长期目标和计划,只着眼于当前。所以,相比做出长期计划的人,他们的收获往往会少一些。

      而过度推迟满足的人则喜欢延期消费。他们经常聚焦在过于长远的打算上,以至于忽略了当前的需要。比如,他们会为了买房子而拼命节衣缩食,让自己长期居住在很差的生活环境中,进而丧失了很多本该有的快乐。

      第6对是过度推卸责任和过度包揽责任。过度推卸责任的人,遇到事情就会把过失怪罪给别人。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周围的人都会很讨厌这种人。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会非常糟糕。而过于包揽责任的人则相反,他们常常会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或是因为责任感而不懂拒绝他人,这样不仅导致自己身心疲惫,同时也很容易成为“老好人”,被身边的人利用。

      第7对是理想太冒进和目标太保守。理想太冒进的人,往往他的目标会非常宏大,容易陷入到成功的无限遐想里。比如还没学会走路,就想奔跑,今年赚到10万,明年就希望能赚到100万,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就是想法很多,但却不脚踏实地,同时由于目标过于宏大,很难获得身边的支持和认同。

      那相比冒进的人,目标过于保守的人又会怎么样呢?他们往往过于谨慎和保守,怕失败,怕冒险,因此,容易错失了大的机会。另外,在工作上总是亲力亲为,忙于眼前的一些小事,久而久之,就容易让自己的能力和格局局限在当下水平,看不到更高的发展。

      04.为什么我们总陷入自我自我厌弃的怪圈

      好了,了解了七对常见的自我厌弃模式后,相信你已经对自己是否拥有厌弃行为有了基本的判断。这时你可能会感到好奇,既然我们能识别这些厌弃的行为,那为什么我们还总是陷入自我厌弃的怪圈里呢?下来,我们就从四个方面入手,剖析它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我们先来看看第1个原因: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动因。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一个小故事。她有一个典型的自我厌弃行为,就是无法把一件事情完整做完,总是把一件事情做了一半,就换另一件事情。以前呢,作者会认为是自己做事情缺乏毅力,从而陷入自我批评的恶性循环中。后来她逐渐摸索出了规律,发现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她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就是说,每当她感觉疲惫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她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作者找到了真正的动因后,解决的方法就容易多了。她把“无法把一件事情做完”这个行为当成需要休息的讯号。一旦出现任务切换,她就提醒自己去休息。当她休息好了再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很多。于是慢慢地,她改掉了频繁切换任务这个行为,也不再抱怨自己缺乏毅力了。

      第2个原因是不具备问题取向,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一般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会遵循的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认识到问题,找到备选解决方案,从中选择一种方案,然后开始执行方案。而不具备问题取向的人则缺乏这种思维模式,他们遇到问题往往会非常焦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就好比他面前有一团麻,但是他不知道线头在哪里,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好。

      第3个原因是行为具有部分强化效应。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这个行为可以产生一点好处,你就会继续强化这个行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赌博。因为赌博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当一个人赌赢了之后,即使他输得多,赢得少,但他仍然会对赌博这种行为像着了魔似的重复,这就是部分强化效应。

      除了赌博,抱怨也都很容易产生部分强化效应。比如经常抱怨伴侣的人,希望对方照着他的意思去做,有时候伴侣可能真的听他的。尝到这样的甜头之后,下一次出现问题时,他就会不断地抱怨伴侣,直到对方听她的话为止。

      第4个原因是原地踏步要比改变现状更加舒服。我们每个人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整天抱怨工作不好,吐槽老板太苛刻,同事太难相处,或者工作太累、薪水太低。可是当你问他既然工作这么糟糕,为什么不跳槽呢?他又会一口回绝你的建议,还安慰自己说:“哎呀,要是跳槽了,下一个工作说不定还不如这个呢。我还是将就一下吧。”

      其实这都是因为保持现状要比改变现状更加舒服。相比于换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现在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更加熟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可陷入自责、焦虑的恶性循环,却不愿意走出来的原因。

      05.知识要点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自我厌弃行为。比如为自己的容貌、身材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在人际关系中唯唯诺诺等。这种在不接纳自我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自我厌弃。

      自我厌弃的形式千奇百怪,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同,在书中,作者也给我们介绍了七对常见的自我厌弃模式。大家可以参照对比,看看哪些行为对自己最容易造成伤害。

      那为什么我们总陷入自我厌弃的怪圈呢?作者告诉我们,具体有以下四个原因,它们分别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动因、不具备问题取向、行为具有部分强化效应,以及原地踏步要比改变现状更加舒服。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将会继续为大家讲解的第二部分内容:接纳自我的4个基本技巧。恭喜你又进步了一点点。我们明天见!

      06.思考与讨论

      你是否曾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苛责自己,在你身上有哪些自我厌弃的行为?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正的接纳就是爱上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