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来袭,该如何看待孩子“追星”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大众关注。河南一名13岁女孩,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了看偶像演唱会回放,而被诈骗10多万元,在父亲支付信用卡费用时发现金额异常而报案。


而同时期,另一位同龄的江苏女孩,加入某明星的应援会后,缴了66元参加活动,但后来群主联系她说群里财务出问题需退款,她用母亲的手机在不知的情状况下扫码支付了3万多元,事后女孩在隔天发现自己被拉黑后才向父母告知此事。


接二连三未因成年人追星而被诈骗的事件,尤其是线上交易有人宣称这是最新的犯罪手法,警局呼吁民众提高注意。


青少年喜欢偶像其实相当普遍,但为何能让歹徒有机可乘?而父母为何总是在事后才被告知或发现,我们需要反思及了解的是什么?在了解这些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及需求有哪些。


一、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


在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到,12~18岁的年龄处于青少年阶段,其核心发展任务为“自我同一性”,也就是所谓的“自我认同感”。需将自己不同的人格部分整合起来,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格特质。若这个时期未发展好,可能会引发角色混乱的危机。


这时期的孩子,对于父母及师长的崇拜逐渐褪去,他们思索着自我存在的意义,尚未完成多人格间的整合,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形象作为指标。而若是这个形象能获得他们的崇拜和认同,这样的偶像即被青少年视为“理想的自我”,是他们未来想成为的样子。


所以,不论家长们是为了什么原因禁止孩子追星,若孩子不听劝,就对他们的偶像恶言攻击,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顺从,反而更激发孩子更想要证明自己而做出反击。与其说孩子在极力维护偶像,不如说他们其实是在维护自我的认同感。


达成自我认同,人格才得已健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面临混乱,经历危机,并经过一系列探索后,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看清“我是谁”。


二、追星是为满足各项需求


因需求未被满足,而躯动了行为,那么青少年追星究竟是为了满足哪些需求呢?


1.从众的需求


有时我们可能会不明白这时期的孩子,为何会突然做了追星族?他们喜欢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不单纯的只是为了追星,更多的是想追求一种人际间的归属感,想获得同伴的认可,与他人间拥有同样的喜好并产生共同的语言。追求当下流行,不干落伍,让自己跟得上时代的潮流。


2.向往成功的需求


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歌星、影星们的财富与知名度令青少年感受到现实生活上的差距,使他们渴望成为这样的人,并抱着这种寻求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信仰,而不顾一切地、狂热地追逐着他们所喜爱的明星。


3.情感的需求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发展快速,这使得他们会开始喜欢异性,但由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所以所以常会把对异性喜爱的感觉投射到明星身上,来满足爱的需求。


崇拜明星或名人,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但由于这时期阶段的孩子尚未拥有良好的自制力和辨别能力,容易造成盲目,再加上喜爱偶像这件事若遭父母反对,又加上不敢沟通而擅自作主,就容易落入犯罪者所设下的陷阱。


崇拜是成长的开始。只要引导得当,追星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要如何跨越雷区,才能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扰呢?


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行为


理解和接纳,是教育的前提。一般家长为何会禁止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原因大多是怕影响孩子学习,我们也能与孩子共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担忧。


其实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有偶像崇拜的经验。但只要不是太极端的行为,基本上不会对成长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相信他们能正确处理追星中的各种问题并逐步迈向成熟,完成青少年到成年人的探索,并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二、从偶像及事件中学习


在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透过观察他人,即使我们没有从事过的事,都能透过学习做出类似的行为。毫无疑问的,观察榜样更增加了学习效果。


所以,家长们也可善用这样的模仿能力,向偶像们偷师,引导孩子看见偶像身上值得学习的特质,他们是如何的自律、如何勤奋才能达到今日的成果,并从当中汲取自我成长的养分。


再来可借由追星而被骗的一些实际案例,教育孩子如何预防诈骗及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防范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三、爱屋及乌,陪伴孩子成长


跟着孩子一起当起小粉丝,了解孩子所追逐的偶像,可增加彼此间共同话题,有利于家长与孩子能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当然,若父母能站在一种理性的角度发表对偶像的客观评价,那么孩子也会学习到这样的态度,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不反对追星,才能引导孩子看见光环背后的精神。

陪伴孩子一同成长,从孩子的身上,唤醒我们曾经遗忘的回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像来袭,该如何看待孩子“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