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西藏自驾旅行漫记(6)

第二次西藏自驾旅行漫记(6)

 进抵西藏江南-林芝(2017-7-17)星期一 小雨  行程360公里 入住林芝万融商务宾馆)

 今天的行程从然乌湖开始。然乌湖意为“尸体堆积起来的湖”,传说湖里有头水牛,湖岸有头黄牛,他们相互较量角力,死后化为两座大山,两山相夹的便是然乌湖。然乌湖位于八宿县西南角,是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然乌湖海拔3850米,面积22平方公里,是藏东南第一大湖。藏东南一带地质运动活跃,类似的堰塞湖很多,只是没有被开发出来。然乌湖得益于川藏线,得益于进藏旅行的游客,于是扬名天下。

 然乌湖是著名的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它西南有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扎贡拉冰川,东北方向有伯舒拉岭,四周雪山构成了然乌湖丰盈的水源。它不同于一般的湖泊,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之间有农田和村庄,由小河连接在一起。湖中极少枯枝杂物,周边有草地、森林、翠叶以及水禽和五颜六色的卵石,色彩丰富,清新明丽。狭长的然乌湖(亦称阿木错湖。藏语称“达尔岗许错查”,“错查”为一块一块的浅滩之意,表示湖水较浅)向西蜿蜒十几公里逐渐收缩成一道河谷,河水随季节变换颜色。河道有树影婆娑,薄雾弥漫,岩石和小岛点缀其间,如诗如画。

然乌湖的特点是宁静,天空的云、四周的雪峰、山间的林木、湖面的倒影、湖边的草地,以及田园、村舍,静谧无声。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是太过僻静清冷,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下去。

 然乌湖西行十几公里处,有一名为“瓦村”的地方,房屋是典型的藏东南林区建筑,具有浓郁的藏家韵味。我们特地停下车到河对岸转悠了一圈,看田园村舍,看索桥流水,看青稞起伏,大家兴致勃勃。老葛像老顽童,先是跑去晃动索桥,吓唬过桥的女同胞,后来又去跟一个在青稞地里劳作的女藏胞搭讪,借用她的镰刀和背篓比划了起来,让我们给他拍照。他的动作既笨拙又很夸张,把不苟言笑的藏族女同胞逗得笑靥如花。我们走得时候,老葛掏了些钱给那位藏族女同胞,这让我有些意外,钱的数量可能不多,但他的善举给我留下了很好的映像。

中午时分到达波密城关。波密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与喜玛拉雅山交界处,由于长年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繁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典型的江南气候;因此,波密县是西藏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是出口菌类松茸、羊肚菌的重要产地之一。境内海洋型冰川发育极好,有著名的卡钦、则普、若果、古乡等冰川和易贡湖和然乌湖等景区。

波密古称“博窝”,藏文意思为祖先。历史上,波密曾长期脱离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成为藏东南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故有“藏王故里”之称。特殊的历史进程造就了波密既不同于康区、又异于工布地区的独特民俗风情。一部波密古代文明史,就是一部千年藏族部落史。

前年曾在这里住过一晚,今天只是午餐,餐后在四周转悠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便匆匆往西去了。我有些内疚,没有住下来细细品读这里人文山水,感觉有负了这座帕隆藏布江北岸的历史名城!

波密西行约九十公里,车队抵达易贡藏布河与帕隆藏布主干合流处,一座壮观的单塔斜拉桥矗立眼前。岸边高大的桥塔上白底红字:通麦特大桥。下车观赏,桥头旁空地上格桑花恣意烂漫,对岸念青唐古拉山脉群山壁立。沿河岸旁一条小道走几十米,就能看到汹涌的水面上由西向东并列着三座不同高度、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桥梁,像是在讲述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藏区沧桑巨变。

1950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历史使命时,毛泽东主席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在4年多的时间里,川藏公路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横穿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战胜种种困难。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整个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过程中,5000多名干部、战士和工人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其中,建设川藏北线就牺牲2000多军民。川藏公路修建时,受历史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公路修建时间短、工程等级低、施工粗糙,基本上属军用急造公路,加之沿线水文气象、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处于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地区),各种山地灾害频繁爆发,故阻车、断通、甚至车毁人亡事故经常发生。在过去长时间里,通麦天险成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的代名词,甚至被人们形容为“鬼见愁”、“通麦坟场”。

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川藏公路进行修治改造。2012年底通麦天险改建工程全面开工,包括新建通麦特大桥、排龙沟特大桥和数座隧道。原来二十来公里的烂路减到5公里多,取而代之的是穿山的隧道和跨河的大桥。2016年4月,总投资近15亿元、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川藏公路西藏境内举世闻名的通麦“卡脖子”路段成为历史,天险变通途。

多年前,两个队长曾经驾车挑战过通麦天险,说起那段往事,总是热血贲张,特别自豪!今天通麦天险已经被“五隧两桥”所取代,草木覆盖了被废弃的天险之路,他们也说不清当年人称“鬼见愁”路段的具体方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很少有人会提起曾经的通麦天险,甚至会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然而,通麦天险象征着新中国一段特别艰难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应该成为耸立在国人心中的丰碑!在桥下方小道上,我选择了一个角度,拍下了三座不同年代的通麦大桥作为纪念,以此表达对新中国建设者们的敬意,并在心中铭记着他们的奉献!

 通麦大桥往西南方向行进约七十公里,就到了林芝市巴宜区的鲁朗小镇。鲁朗意为“龙王谷”、“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库”、“东方瑞士”的美称,有“到了工布鲁朗,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的赞誉。

 鲁朗小镇海拔3700多米,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318国道贯穿全境。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长约15公里,平均宽约1公里。这里的主要景区有:神秘的贡措湖、古朴的扎西岗村、色季拉国家级森林公园及工布拉赞雪山下的草甸和田园风光。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和松树组成,人们形容这里是“幼林葱翠母林幽”,高耸入云的南迦巴瓦峰的皑皑白雪与茫茫林海相互映照,更能彰显“鲁朗林海”的丰富和美妙;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犹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流水潺潺,草坪上报春花、紫苑花、草梅花、马先蒿花等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怒放;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落棋布、错落有致,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资料介绍,处在茫茫原始森林中的鲁朗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完好,景区内植物种类高达1046种,有种类繁多的花卉、药材和菌类。还拥有巨柏、金荞麦等数量巨大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下午二点多钟,车队到达鲁朗景区贡措湖畔。贡措-在藏语里是山势到此结束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延绵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脉,到了这里平缓了下来。因此,有人称贡措湖为喜马拉雅山脉尽头的圣湖。贡措湖清澈透明,长年无冰冻,传说是一个离开凡间的仙女的眼泪所形成。也许是这个缘故,鲁朗人心中贡措湖是他们的神湖。每年的工布藏历新年,鲁朗人都要来到贡措湖边举行祈福仪式,祈求保佑全家来年吉祥如意。当地人说,贡措的湖水有神奇效果,能给孩子治病。如果村里哪家生下来的孩子不会说话,到了走路的年龄还不会走,他们的家族长辈,就会带着孩子来到贡措湖边,舀上一桶湖水烧热后,面对着工布拉赞雪山给孩子洗澡,洗过澡之后,不会说话的孩子能说话了,不会走路的孩子活蹦乱跳了。

 贡措湖景区在318国道边上,鲁朗河自西向东串起了整个景区,河水清澈,石头密布,虔诚的藏民们在河滩上堆起了一座座玛尼堆,让河水把平安的祈福带到远方。河面上耸立着一座雍容大气的铁索木桥,把鲁朗河两岸衔接了起来,承载着过往的游人。站在桥面上,观看清冽的河水奔腾东去,让人心中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愉。南岸游人相对少些,我们在那里品读贡措湖。这是一个充满色彩的高山湖,湖面平静不惊,尽收万象,微风轻轻吹过,如同盛装仙女明眸善睐,让人一见倾心。

湖的那边-“高原山居图”-鲁朗小镇最有名的风光村-扎西岗村就在那里。这是一个充满设计感的小镇。建筑主色为白,与雪域同色,辅以红黑两色相配,红与藏人脸颊相近,黑与牦牛皮毛一致,三色相合,似有天地人畜和谐之蕴含。

扎西岗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这里只有几户人家,连个正式的村名都没有。传说有一天,唐朝金城公主歇脚此地,赞叹这里美若仙境,赐名“吉祥坡”,藏语“扎西岗”,村子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扎西岗村的高山牧场上,有一座气势非凡的经幡阵,相传这里当年是藏地英雄格萨尔王点将、驱魔的地方。扎西岗村人视其为圣地,每逢大型祭祀、丰收季节、藏区传统节日抑或平时,都会到这里煨桑、转经、悬挂经幡、抛洒风马,祈求神的庇佑,寄托美好意愿。经幡阵不远,有一处神石,名叫“格萨尔王背石”。相传,格萨尔王在扎西岗驻扎期间,患上严重的风湿和腰肢病,当地有个神医引荐他到大石处,用背部顶大石,几日后格萨尔王风湿和腰痛全消。此后,这里也成为当地村民转经和背石的地方,年复一年,形成了现在的背石模样。 鲁朗小镇是一方难得的净土,这里的冰川、河流、湖泊,高山、峡谷、林海,草甸、田园、村舍、牛羊,以及淳朴的工布藏族民俗风情,给人们显现的是一幅空灵、圣洁、恬静、祥和的图景。在这里,人们会被眼前的天然风光以及淳厚古朴藏族风情所打动,完全沉浸在那种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喜悦之中,忘了时间,忘了忧愁,忘了来路,忘了归途。这里有眼前的劳作,这里也有诗与远方!

真想在鲁朗小镇住下来,体验一下这“神仙居住的地方”,可惜车队没有这里住宿的安排! 车队离开鲁朗小镇时,天空阴沉了下来,不时有雨点飘落,气温降低了许多。我们沿着蜿蜒的川藏公路往色季拉山垭口行进。

色季拉山坐落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县的东面,属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一部分,是尼洋河流域和帕隆藏布江的分水岭。资料上说,色季拉山海拔4728米,站在山巅上,可以尽情地观赏日出、云海、林海,还可以远眺峻美的南迦巴瓦峰。色季拉山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西坡的达则村旁的笨日拉山,是西藏苯教的圣地,来此转山朝拜的人四季不绝,信徒来自四面八方。每逢藏历八月十日,还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转山活动,称为“娘布拉酥”(为请神求宝之意)。色季拉山最出名的是杜鹃花。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850种,我国约有460种,其中西藏170种,占世界杜鹃花品种的五分之一。色季拉山海拔2900米至5300米范围内密布杜鹃花,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品种达25个之多。花开季节,满山杜鹃,气势宏大,极为壮观。我们碰上了阴雨天气,云雾封山,白茫茫一片,既看不见南迦巴瓦峰的雄姿,也看不见杜鹃花恣意绽放的烂漫。然而,通往山上的路峰回路转,云雾飘飞,苍松古木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世外仙界,也算是极美妙的景致了。

色季拉山垭口有一块很大的开阔地,地面上立着一块巨石,“色季拉山口”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还有一行标识海拔高度的手写体小字。垭口周围是铺天盖地的经幡,仿佛是藏胞一张张纯朴善良的脸庞,感觉特别亲切。山口有些阴冷,缺氧喘气,我加穿了一件冲锋衣,径直走向那块巨石,喘着粗气爬了上去 ,妻子随后赶来拍了一张合影。天气原因,不到半小时,车队就下了色季拉山垭口。依然是蜿蜒曲折,依然是峰回路转,差不多五十公里,车队就进抵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城区,入住万融商务宾馆。原以为可以休息了,两个队长精力过人,见太阳还没有落山,又带我们上了比日神山。

 比日神山又名笨日神山,藏语意为“猴子山”。比日神山位于林芝地区八一镇东面方向,是西藏四大神山之一。在西藏众多的神山中,没有一座像苯日神山这样,你几乎不能从外面看到它的面目。苯日神山没有一座十分突出的山峰,而是由一组山峦攒聚在一起,总是云山雾罩,即使身在山中也难识苯日真面目。它就像一个神秘的死角,却是西藏的根源之一。这是一座西藏原始苯教推崇的神山。

传说当年佛教与苯教相争时,有一名叫阿穷杰博的笨教徒与莲花生大师比试法力,莲花生大师到达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时,凭借法力祭起狂风试图吹倒村庄和树木,阿穷杰博以巨石压制使灾难得以幸免。接着两人又在比日神山脚下的古鲁村斗法,莲花生试图将比日神山推入尼洋河,意欲彻底摧毁苯教,阿穷杰博再施法力予以阻止,从而,保存了比日神山和工布地区的苯教,阿穷杰博则被信众尊为保护神山的英雄。这也应了中国一句古话:强龙压不住地头蛇。比日神山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是由敦巴辛饶弥沃如来佛加持过的大神山。

在比日神山上,至今还存有大石崇拜、神鸟崇拜、天梯以及神水等传说中的遗迹。耸立在神山上的一棵巨树,因常有雾气镣绕,看似高耸入云,是苯教传说中的宇宙通天树, 树上挂着各色经幡和祭品;每年“萨嘎达瓦节”来这里转山的笨教信徒络绎不绝。

 现在,比日神山作为一座西藏原始苯教推崇的神山,已经被当地政府开发为旅游景区,分为神山生态广场,小溪景区、唐城寺景区、经幡阵和古遗迹区。每年除了接纳前往转山的信众外,还接纳许多来这里旅行的游客。比日神山上还建有一座-全国第二-西藏唯一-以自然资源为主题的动植物活体标本博物馆,陈列各种动植物标本586种,其中收藏了大量的如藏羚羊、孟加拉虎、小熊猫等动植物标本。博物馆直观展示了林芝地区千姿百态的原始生态景观,宛如一本林芝的百科全书,是游客了解西藏珍稀动植物的最佳场所。半山腰有一条福建援建供信众绕山转经的木栈道,木栈道两旁以及附近的山上被虔诚的信教徒们挂满了五色经幡,祈福无处不在。 比日神山景区还在建设和完善之中,我们车队到达山下时,有一段路正在开挖,只留出一条刚够小车通过的窄窄路面,好在车手驾驶技术都很高超,没有被阻隔下来。我们在半山腰下车,在那里俯瞰林芝城区全景,远眺云雾缭绕的群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在苍茫的暮色中,我们沿着木栈道向上攀登,就在此时,比日神山出现了一道彩虹,光影笼罩着整个山体,使神山又多了几分神秘和灵性。我们匆匆走过天葬台,走过小溪景区,走过古寺庙,走过自然博物馆,沿景区绕了一圈。有两个地方我很想进去细看,一是自然博物馆,可我们到达时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另一处是山上的古寺。据说这座古寺没有设功德箱,捐赠随意,没有零钱还可以在庙里自己兑换。此外,寺庙周围生长着各色的花,开得特别鲜艳,很有神性意味。大家急着下山赶去另一个景点-福建援建项目-福建园,结果寺庙也没有看成。 福建园是按照南方园林设计建设,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富丽堂皇,可惜少了西藏特色。尽管此时天有些黑了,然而,这毕竟是福建人建造的公园,大家还是认真在公园大门拍了合影,并在园内走了一圈才离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次西藏自驾旅行漫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