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好一出大戏。
纪录不断,格局多变。
在《唐探2》反超《捉妖2》四天后,《红海行动》口碑效应也完全发挥出来,昨日成功逆袭,拿下单日冠军。
但Sir今天不想谈电影。
Sir想谈谈看电影的人。
Sir 的同事@Enter. 在看了一场《红海行动》的早场后,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以下情节绝无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我们见多了。
文 | @ Enter.
为了避开各路观影人马,在下初七才去影院贡献票房,结果早场也几乎满座。
出乎意料,在经过大量“分级”、“暴力血腥”的讨论之后,仍然有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子前来观看这部准“R级”电影。
在下身后就坐着一位目测只有六、七岁的小男孩,电影还没开始,就发动了“踹椅子”技能。
心灰意冷.jpg
虽然影厅人多,小孩子也不少,但幸而电影情节紧张、动作戏多,各种轰炸爆破机枪等音效盖住了此起彼伏的聊天和打电话,观影氛围还算尚佳。
不过,看到大银幕上各种血肉纷飞、肢体破碎的画面,还是不由地为身后的小朋友担心。
被子弹打碎的耳朵,被匕首切开的脖子,断臂断腿处的血肉伤口,一巴士的死尸,还有石头被撕碎的半边脸……
石头受伤的情形类似《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双面人
小孩子看完这些,真的不会害怕、反胃、睡不着吗?
电影结束后,大家看得意犹未尽,散场时纷纷讨论电影剧情。
扶梯旁有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商场的暖风让他白胖的脸上浮出两片红晕。
小男孩一边费力地把胳膊套进羽绒服里,一边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还炸掉了两根手指头,一根掉了,一根还在那耷拉着,哈哈哈。”
妈妈帮儿子拽了一下衣领,脸上也洋溢着愉快的笑容:“对对对,还有那个炸掉一个胳膊的,哈哈哈。”
现在回想起这个画面,仍然觉得可怕。
可怕之处不在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看到残肢大笑。
可怕之处在于,他的母亲没有意识到任何问题。
这个十多岁的男生不像更小的孩子一样,被直接、暴力的血腥画面催生出生理性的恐惧。
他将进入青春期,面临价值观的建立。
他可能不清楚这些战士为什么在异国土地上拼杀,他可能不明白一场战争会摧毁多少生命和家庭,他可能也没有意识到断指、断臂会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灾难。
在他模糊的、不成熟的意识里,反战电影成了一部喜剧。
此刻,一个稍有理智的家长,都会及时地给孩子做出纠正。告诉他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牺牲,告诉这些血腥画面是让人无奈且不安的悲剧。
但这位母亲做了什么?
“对对对,还有那个炸掉一个胳膊的,哈哈哈。”
我们不能断言,一个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会变成怎样。
但我们可以断定,他对“暴力、血腥、残肢、疼痛、英勇、牺牲”感到快乐,与他的父母直接相关。
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电影院,许多人,无论孩子,成年,他们的笑,经常成为一种诡异的存在。
去年历经波折,在年底才公映的《芳华》同样靠强大口碑斩获不俗票房。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讲述了文工团青年在复杂历史环境下的动荡一生。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活雷锋”刘峰对林丁丁表达爱意,被指责为“耍流氓”,上级领导对他进行了侮辱式的审问。
身穿绿军衣的领导,拿着一把扇子,坐在刘峰面前,低着头含着胸,声音压得低低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一丝得意,一丝窥探——
“启发你一下啊,女同志是不是都穿那种紧身的小内衣?这种小内衣,是不是背后都有个纽襻什么的?……细节啊,咱们聊得是细节。”
黄轩没有台词,但演得极佳,坐在椅子上,无声地忍受着。
最恨不过英雄受小人所辱。
但我看的那场,却在“内衣”这段台词处发出阵阵笑声。
不是畅快大笑,四处传来的笑声很像银幕上的“领导”,有一点窥探之后的满足,有一点不言而喻的兴奋。
淫笑,这是我第一反应的词。
再进一步,我不是说笑不可以。
正如有的观众所言:一个人看电影的情绪,不该由电影,他人决定。看悲剧,他可以笑,看喜剧,他可以哭。
但注意这句话,大声的笑和哭的前提下,是一个人。
个人情绪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表达。
就好像我们在大马路看到一个人,他可能是因为特别高,特别矮,特别瘦,特别胖,我们能当面“笑”他吗。
别说笑了,就是拿着手指指着他,都是不礼貌的吧。
那为什么在电影院,在黑暗中,我们就如此放任自己的情绪呢?
小孩不懂?大人还不懂吗?
小孩不懂?大人不能很好地引导吗?
时间再往前推,2016年底,纪录片《生门》举行了一场放映,电影聚焦于发生在中国妇产科医院的故事,每一帧都是真实的血泪。
现场呜咽声此起彼伏,坐在我身边的女生更是嚎啕大哭,泪流不止,哭状令人极为惊讶。
剧情缓和时,她擦干眼泪,掏出手机聊微信,仿佛之前失控的泪人已经消失。
不久,镜头转向农村,家境窘迫的农村男人回家借钱,破旧的乡村、带着浓重口音的语言、尴尬不自然的交谈……让女孩发出一阵阵快活的笑声。
她躺在座椅里,仿佛看到了什么新鲜好玩的东西。
以上种种都是在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电影是视听语言,是最通俗的艺术之一,它能够跨越大量障碍,风行于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却能引起共鸣。
陈老师当时这句话,很多观众击掌叫好。
电影就是电影而并不是说这是一部中国电影
所以它有较低的评价标准
但我在看来,这话,不仅是对电影创作者说,也是对观众说。
当一个中国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他究竟在看什么?他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难道只是有声地释放情绪,若不能大哭,就选择大笑?
战士断肢、英雄受辱、弱者求生都能成为笑料,成年人笑容满面,他们养育的孩子自然也喜上眉梢,如此往复循环。
这个诡异的笑话,我实在笑不出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