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态度和理念,是用对话的方式来体现的。
既然是对话,自然就会是两个人的事情,这两个人,一是司马迁自己,他要直抒胸臆,来总结概括或者展望自己将要着手去做的事情,另一位,就是上大夫壶遂。
两人谈话里,还提到了董仲舒先生。因此,在进入对话之前,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壶遂、董仲舒其人。
先看壶遂。
百度百科讲,壶遂,西汉术士。通晓律令,韩安国仕梁时见其贤,推荐入仕。他和太史令司马迁等人议造太初历,官至詹士。汉武帝想要让他担任丞相,可惜他病逝了。
在史记里以壶遂为关键字进行电子检索,结果发现,除了太史公自序,在韩长孺列传里还有三处提及。
其一是在说韩安国处。说他推举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贤能。比如他在梁国举荐了壶遂、臧固、郅他,这些人都是天下名士,士人也因此称赞他,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有治国之才。
其二是在太史公曰一段。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太史公赞叹壶遂思想深邃,德行厚重,因此爱屋及乌,也认同世人对于梁国多忠厚长者的看法。
最后一处还在太史公曰。这里,介绍说壶遂官至詹士,天子方倚为汉相,会遂卒。不然,壶遂之内廉修行,斯鞠躬君子也。太史公对壶遂这样一位内在廉洁、行为高尚、谦恭谨慎的君子的离世,深表惋惜。
再看董仲舒。
百度百科讲,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也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他的人物关系里讲到,司马迁是他的学生。看到这里就想,司马迁是否也师承董仲舒,崇尚儒家。他是不是也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又或者,他像刺客聂隐娘,虽然一身绝世武功师承嘉信公主,但是不愿意遵照师傅的吩咐,断其所爱而后杀之,即虽为杀手但不愿殃及无辜,最终与师傅决裂?
史记里以董仲舒为关键字检索,除了在自序里,还在其他三处也看到有关董仲舒的描述。
其一是十二诸侯年表。说汉相张苍用历谱的形式写成《始初五德传》,上大夫董仲舒推演阐明《春秋》的隐义,很是著述了一些文章。
其二是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说了两件事。一是说公孙弘这个人曾经把董仲舒调迁到胶西,想要借刀杀人。二是说班固曾经盛赞的各路贤士中,学问深湛、气度雍容的就有公孙弘和董仲舒。只是这里把这两个人的名字排列在一起,也是很有戏剧性了。
其三是儒林列传。司马迁在儒林列传里详细介绍了老师董仲舒的宦海沉浮和治学精神。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汉武帝倾向儒学,所以征召方正贤良文学的士人。其一就有董仲舒。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官方非常重视儒学的时代,那么,司马迁是否也是按照这一主流学术思想来执笔撰写史记的呢?真是非常期待这个答案。二是董仲舒对于《春秋》的研究颇深。
他研究之深达到什么程度呢?举例说明。他因为研究《春秋》,在孝景帝时期担任博士,说明他的学术成就得到官方的高度认可。董仲舒给弟子们讲授《春秋》时放下帷幕,根据弟子们入学时间长短来依次传授,有些弟子甚至没有见过老师的面。董仲舒一心放在演习《春秋》上,三年都不到后园游玩。他出入时也重注仪容举止,不合礼仪就不做,学者们都纷纷效法他,尊重他。说他在江都国担任相国时,推求《春秋》中所列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原因,并把所得用在求雨消雨的行动中,在江都推行,无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些说明董仲舒活学活用春秋,已经把春秋里的思想和方法付诸实践,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让它产生实际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正因如此,董仲舒也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和打压,才有了他的宦海沉浮。司马迁评价他的老师董仲舒,说汉朝建立直到五代期间,只有董仲舒以精通《春秋》出名,他阐述的是《公羊春秋》。
司马迁所说的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公羊高。公羊春秋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来解读经典。
经过了这些准备,就可以穿越时空,去到司马迁的故事里,见证那个重要的历史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