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教育叙事系列之七——《少年的你》中“无师”吗?】

           

图片发自App

          2019.12.18  星期三  天气 多云

      一部以 反映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影片《少年的你》看完已经一月有余,可是当时看完影片后的那份沉重感今日依旧强烈。尽管人们对于影片褒贬不一,观众们也各抒己见,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这是一部反应学校事件的影片,为何影片中没有凸显老师的身影?难道这部影片中“无师”吗?

        若说“老师”这个称呼是包罗万象的,可以是父母,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朋友,可以是警察,甚至还可以是清洁工,银行职员,房屋装潢设计师乃至书法家,美术大师……

        那么,这样一部关于校园重大事件——“校园欺凌”的影片中难道真的无师? 

        当时看完这部影片后,从不同的媒体渠道看到了好几篇关于影片解读的文章,可是唯独没有人问一句:片中无师吗?

        不,我认为是有的。

        因为无论是影片从头到尾故事的演绎,还是主人公身边时不时就有交集的时候,一直都有一个年轻的警察郑易,看这个名字应该是“正义”的谐音吧,我认为这个年轻警察郑易,他可不就是老师?

        很多人都将男孩小北作为陈念的伙伴,这固然没问题,可是这是一个无法走进校园的伙伴,也就是生活伙伴,唯有“年轻警察”郑易既可以走进校园,了解陈念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走近陈念的生活了解其生活状态,甚至可以走进陈念的思想深处,了解她的生命状态。

        这难道不就是一位教师的角色吗?

        而且影片从头到尾都只有这位警察郑易一直在处理这件事情,无论从学校角度,法律的角度,还是思想角度。

        试想,在现实中,我们班级的孩子若是出现被欺负的状况,第一个关注,第一个了解情况,第一个担心其思想变化、时时牵挂孩子,甚至最了解孩子家庭状况的不就是班主任吗?所以,从现实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这位“年轻的警察”就是老师的化身。

        年轻警察郑易就是“老师”。在影片中,警察郑易了解事件情况的场景,就如同老师解决日常学生的琐事的场景,只不过警察郑易做记录的时候称之为“笔录口供”。从那一个场景,我便看到了老师的影子,再到后来,再一次出警过程中他和老警察对这件事情处理的分歧中,也让我看到了他和老警察所站的角度不同。老警察是站在了成人的角度,站在法律的角度,而这位年轻的警察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站在了情理的角度。因为,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总会总想从情理的角度理解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是现实中做老师常用的教育方法。

        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年轻的警察郑易“犯罪嫌疑人是谁”的问题隐约有了某种预感的倾向,但是苦于缺乏证据,于是他便“欺骗”(当然,这里用这个词似乎不太妥当)女孩:男孩要判重刑的……这辈子恐怕都毁了……而这种“兵不厌诈”、“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以及“威逼利诱”等等各种招数,只要是为了教育孩子,这些“五花八门”的教育方式老师们何尝又不是一一试遍?

        最开始,看到警察郑易如此对待陈念的时候,我有些厌恶“年轻的警察”郑易,长期以来警察在心目中本是“正义”的化身,可是此时此刻却觉得他缺少了同理心,不能感同身受女主陈念的处境,在“情理”与“事理”的矛盾、 “法律”与“情感”的矛盾中,感性的自己终究是站在“情感”、“情理”的角度,总觉得陈念应该得到同情与怜悯,世界不应该如此的残酷……直到后来看到影片结尾处阳光的陈实步入正确的生活轨迹时,我在欣慰的同时,不由从心底赞叹:其实不选择逃避,选择认真的面对,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

        假如这件事情将错就错,陈念“逍遥法外”,那么一个女孩一辈子就只能心怀愧疚地生活,原本阳光的人生或许就永远地沉浸在了阴沉沉的雾霾当中了。

        于是,我对警察郑易这个角色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老师”,在他的角度充分体现出了“老师”工作性质本的滞后性,而且是一位深谙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好老师!一位既能执着到底,又能够换位思考,一心为了孩子着想的“老师”,为了孩子的未来,对别人的误解毫不在意的“老师”,更是一位“教孩子一天,看孩子一生”的 “好老师”!

        或许,郑易这个名字的真谛恰在这里。

        谁说影片中“无师”?

          其实影片中有最优秀的“老师”——警察郑易。

        又或许,他预示着我们所有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坚定而明确的态度!

        看似“无师”,实则“师无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思故我在”教育叙事系列之七——《少年的你》中“无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