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是否感觉耳熟能详呢?想必不论是否为人父母,对这句话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但仔细想来,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屡见不鲜,但却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孩子做错事了,你是会大声斥责还是会选择耐心教导? 当孩子考了很好的成绩,你是会用物质夸奖还是采取鼓励的方式?
在很小的时候从事亲子教育工作的 小A便被父母冠上了“丑”的标签,父母总会在她面前说她是个“丑小孩”。虽然看似玩笑话,父母觉得是自家的孩子,倒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殊不知,在小A的心里其实已经像颗种子般在悄悄萌芽,直至最后根深蒂固地扎下根。
以至于在成长的道路上,她很在意自己的容貌,也经常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甚至有一次,一个同学夸奖小A长得挺好看,五官算标致。
但是在小A听来,却只当是玩笑话,她当时只是礼貌地笑了笑没有做出回应。其实心里非常难受,觉得同学是在嘲笑她,从小到大觉得自己和好看,标致这些词语压根搭不上边。
上述的案例,也许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 由此可见、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那是一辈子、如影随形的影子。
现在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很多家长知道了不能责罚打骂孩子,于是便换了一种教育方式,变着法子夸孩子,觉得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殊不知,很多事物,都有物极必反的原理。
如果说,在孩子把事情做好、做正确时,不让你夸孩子,你会对此做法感到意外和不解吗?其实,经过实验的研究表明,如果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则会在孩子遇到比以往更大的挑战时,渐渐被埋没。也就是抗挫的能力会逐渐变差。
因此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大打折扣,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心理伤害。
那是不是代表着我们就不能夸奖孩子呢?当然不是。我们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例如,孩子考了很好的成绩,一般都会非常开心的和我们报喜。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相必大多数父母都会直接夸奖孩子说,孩子很棒,很厉害,孩子在父母心里是第一的。可能还会额外奖励孩子玩具和零食。那如果,孩子下次考砸了呢?那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毋庸置疑孩子会非常沮丧。他们会觉得,做的好时父母夸奖了自己得到很大的肯定,那这次没有做好,是不是就没有奖励?是不是会被父母责骂很笨?是不是他们就对自己失望了?
我们可以发现的是,这时孩子的出发点明显有改变了,过度的关注在了父母的肯定和奖励上,他会认为考不好是自己的错,自己这次考砸了非常不应该,而且会对没有获得“本应有的奖励”而沮丧。
如果换成了鼓励的方式,效果又会怎样呢?当孩子成绩考得不错,非常开心告诉我们喜讯时,通常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式 。
第一,我们也可以报之惊奇和兴奋的状态对他们说,“宝贝,你感觉怎么样?当时你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二,还可以把孩子怎么努力学习,以及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地方说出来,例如“妈妈看到了你每天都学习很晚,遇到不懂的题会主动请教老师,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怎么样?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感觉大不相同?
因为这会激发了孩子的勇气、自信心和内在的驱动力。孩子会意识到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才有了很好的结果。哪怕是遇到了困难,也能勇敢的面对,对失败也会坦然对待。
而当父母通过询问的方式来回答时,孩子则会非常乐意地把整个过程分享给我们。其实这样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去评价,去感受自己内心的成功,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
这也说明了不同的沟通方式促使了孩子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说三岁定八十,其实也是有一定的依据。也就很好的验证了,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里说的那样,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性思维两个不同模式,造就不同命运的问题。
固定型思维就是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认为自己不能学会其他技能,永远只能处于目前的水平。成长型思维则是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培养,即使先天在才能、资质方面有所不足,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
相比于孩子的固定性思维,更可怕的是父母的不自知。
为什么我们总说任何技能都要持证上岗,而恰恰是“父母”这个行业不需要考试?导致很多人都缺乏了学习。那是不是可以说,比起教育方式,父母的思维更应该值得我们反思呢?
非常幸运自己可以在没有步入婚姻前,开始去接触和了解育儿和个人成长相关知识的学习。
我也相信这会更加警醒自己,对自我成长的重视,还有未来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我相信,一切都只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