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回忆

图片发自App

今天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从今天开始,年味儿真正的浓起来了。小年的习俗是祭灶君。祭灶君,要换灶王像,要焚香,要放鞭炮,要献贡品。

灶王像的左右两侧,往往是一副与灶王爷有关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回宫降吉祥”的),或者“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这些句子从小见到大,也念到大,早已经印在脑海里,随口就能说上来的。

给灶君献的贡品有两样,一是火烧,一是糖板儿。火烧这种面食想是后来才增加的,以前好像只有糖板儿。糖板儿的模样像几块窄而短的木板,不甚规则,上面还有一条一条的纵向纹路,略微凹陷;颜色也极像木头,显出古旧的气息,一看就不是平常之物。

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这糖板儿的确不是寻常之物,它甜啊,又香,比平日能吃到的白砂糖和绵糖那种单调的甜味儿销魂了不知多少倍。而且它还粘牙,有嚼头,我们常常在贪婪于它甜香味儿的同时,又欣喜于那吧唧吧唧的咀嚼的乐趣。有时候,那粘性强得把上下牙齿锁在一起,半天硬是拽不开,以致于急得你脸红脖子粗。

对于小年,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这糖板儿,小时候,我们也叫它为糖棍儿。当父亲或者母亲从走街的小贩那儿把糖棍儿买回来时,我们就开始惦记它,总想先解解馋,但不是被大骂对灶爷不恭,就是伸出去的手被母亲发现给打回来。

既然吃不着,就盼。不知道为什么,既然是祭灶,为什么我家那时候每次总把糖板儿放在高高的窗台上,灶君的像也贴在高处。我们就仰着头,看着香炉里的香冒着烟,然后一点一点地缩短,母亲说,香燃完就代表灶王爷吃完了。灶王爷享用过,我们就可以吃了。

等啊盼啊,等到鞭炮响过一阵又一阵,窗台上的香灰落了一截又一截,我就跑去问我的母亲,“妈,可以吃糖板儿了吧?”母亲抬头看了看香炉,见没有了缭绕的香烟,才叫我父亲拿下放糖板儿的盘子来。我看见几块糖板儿上落了几点香灰,米黄色的糖板儿上出现了几点黑色的痕迹。我想,这大概就是灶王爷享用的痕迹了吧?吃了我们的糖板儿,初一五更回来的时候,应该会带来玉帝的好消息吧。

糖板儿一到手,什么都忘记,只沉浸在那份新鲜的甜蜜里去了。

图片发自App

如今,眼前搁着好几块糖板儿,我拿起一块儿,试图寻觅往日的滋味,只咬了一口,就感觉不对劲儿,甜倒是甜,却只是甜,再没有别的感觉,连那点粘性也没有。这样的糖板儿,可怎么粘住灶王的嘴呢?

不过,时移世换,也许灶王爷也改了口味了吧?我那永远也忘不了的童年。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