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失败者”请不要跟我说话,你这碗“鸡汤”我不喝的歧视现象?

前言:突然间发现,我除了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无是处,在打工的道路上,阅历丰富到像是小说里的男主…

譬如说:戴着帽子去刮腻子刷大白,开着铲车去推边角料,扶着钻头去给水泥墙打眼,扛着舞台板去搭台子装桁架,安逸的躺在地磅房里边嗑瓜子边发单子,违心的给客户推销着自己也觉得难喝的干红,拎着灯罩跟采购部的小主管讨价还价,扛着设备检测铁精粉的品味,在磁选机的引力范围内做非常规的检修…

总结下来,我曾经做过的工作很杂,好像什么都懂一点,却什么都不精。最终的悲催结果就是,自己瞎混到快30岁的尴尬年龄了还是一事无成。人微言轻,没有价值感,也时常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久而久之,在别人的眼中,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失败者”。

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失败者”这个平时没有话语权的群体抱打不平,做错乱拨正的;

以下是在下发牢骚的正文,旨在分享一个非典型“失败者”内心世界的独白,有可能会戳中某些群体潜在的痛点,烦请见谅,嘴下留情;


在这个日渐浮躁的社会下,大家已经没有耐心去听一些“鼓舞人心”的废话了。尤其是在生存强大的压力下,大家更在乎自己实际能得到的东西。
与其说实际,不如说人们变得更现实了。你说得再好,再对,哪怕把天花板都说破了,倘若不能帮我提高收入,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就是当下某些群体的共识,只看碗里的,却忘记看锅里面的东西了。

善于找到“正确”的方向

最近有一些朋友在私底下问我:哎呦,谢老师,开始搞创作了? 看你每天发的都是些说教类的文章,这样的“鸡汤文”能带给别人实质性帮助吗?

图片发自App

对于这些略带嘲讽的话,我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缄口不言,装作不可置否的样子。也许不辩是才最好的应答,独善其身才是最大的修行。

沉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可以做长久价值输出的产物,如果仅凭别人对你几句无关紧要的评价,就轻易的放弃了要笃定的去坚持做某一件事的决心,我只能对自己说:活该你失败一辈子。

言归正传,先说一下我自己,前言有提到过的各种奇葩的打工经历,到后面做了某知名软件官方认证的高级部署专家(其实就是一名小培训讲师),再到现在踏上了自媒体的道路。

外人对我的评价是一直飘忽不定,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职业规划在按照心底的蓝图,实现了从低到高的良性发展(虽然进展很慢~)。

做自媒体,尤其是在写作这一块要有垂直的思想输出。我总结了很多在头条垂直领域的技能,到后面失望的发现,自己哪个领域都可以做,却没有特别专业的领域。

辗转反侧许久,突然想起了我这近30年的悲催经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输出方向。倘若说别的专业我是业余的,那么在失败者经验传播这一块,我一定是最能拿的出手的。

再加上我之前有做培训讲师的经历,这种找到了自身的方向的欣喜,让我很快的爱上了与同类人的分享和共鸣。

我特别能理解那些混的不太好的人,也亲身感受过“失败者”在这个社会所遭受歧视的不公平待遇。

很多人“没成功”过的人看过我的文章后,在质疑我的同时,总会提出一个问题,你有成功过吗?既然没有成功过,又有什么资格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

我想说,本人从来没有自诩为某某某成功人士,咱也没那种底气。我只是想把自身过往的失败经历分享给正处于迷茫阶段的人,希望大家可以少走弯路而已。

我也不奢求你以后混的多好,最起码可以通过我的经历有所借鉴,让自己不至于活的更狼狈。


客观的理解“成功”的含义

我相信成功者的名言警句,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抬头仰望他们的人来说,具有一定启迪的意义。

但是,鲜衣怒马,我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表面的光鲜亮丽,殊不知,他们身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经历。

大家都知道马云,一个改变了中国人消费习惯的牛人,从最初的英语老师做阿里巴巴起家,直到如今的中国首富。

有人说他口才好,有人说他会忽悠;有人说他脑子好,有人说他会钻营;有人说他坑了传统行业的众多实体店,也有人说他开创了符合国人消费习惯的新零售;

我并不否认,成功者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复制的,遵循着某些成功者的成功案例,可以让我们在大的框架内有一些宏观的认知。

不管怎么说,人家实打实的做成功了,这就是人家比咱们有本事的地方。很多人在羡慕的同时,把他当成了自己一生去追求的目标。

有一个偶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把偶像的思维方式强加于自己的生活层面,太理想化的结果就是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起来。



定位:“我们之间的差距有多远”

当下社会,人们总是在仰望成功者的同时,对失败者的态度嗤之以鼻。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混蛋的逻辑,成功者毕竟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终究只是平凡的普通人而已,凭什么要摆着高姿态去歧视比你弱小的群体呢?

我很客观的承认,失败者是牢骚最多,也是诉求最多的一个群体。这其中不乏有生活中不如意的,有创业失败后萎靡不振的,有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也有蛰伏已久期待厚积薄发的…悲催的是,这个群体的人,从来不会相互鼓励,有的只是孤身奋战。

而社会最终给予他们的评价都是统一标签的“失败者”,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个群体的“失败”属性。

偏激点来讲,先不说咱们与成功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单纯的以我们朝九晚五的普通人活法,和那些敢于放弃朝九晚五的生活,敢于在成功的路上跌倒的失败者来比,无形之中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我们的距离–失败者的距离–成功者的距离,这才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应该审视自己差距究竟在哪里的地方。

成功者不会轻易的告诉咱们,他们在失败者那个阶段所挣扎过的痛苦。我们也习以为常的觉得,他们肯定很努力过,所以他们成功了。

深究下去,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们是如何在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爬起来继续前行下去的?他们又是如何承受巨大的孤独与困苦的?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这种感觉…

每一位“成功者”背后的失败经历

李安在追求电影艺术的路上,被支持他的妻子养了无数年,邻居的嘲讽,亲朋好友的冷言冷语,让他在隐忍的同时,把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执念如赌徒一般的疯狂的押在了对妻子的愧疚上面。

到后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他有了翻身的机会,他成了别人口中的励志派成功人士。

很多不了解他的人会说,这是一个为艺术而执着追求的人,普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是因为欣赏不来。

所以总结出了:是天才总会发光的盖棺定论。这些话,从理论上来讲,没有任何问题,符合了人们一贯对成功者的解读。

可是我想说一句,并不是什么是狗屁的天才理论,让他成功了。

他只是在失败者的路上比别人多了一份耕耘与坚持,在摸索的途中找到了自己拍摄的方向和艺术灵感。

还有那个一直在默默支持他的妻子,为了那句,等我出名的那一天,给你买最好的钻戒。

学着做一个勇于改变的“失败者”

生活中,你是要找一个满嘴"成功就是如此简单的"励志大师,还是想找一个愿意以良言告诉你前方路口有陷阱的失败探路者?

亦或者你想去找马云,而马云告诉你,想成功有很多步,我早期就是从跑地推拉客户过来的,你就从这一步先做起吧?你做过吗、谁教你、谁带你、谁帮你?

在柏拉图的精神哲学体系内,人的肉体需要精神的升华,用以支配独立气质的自由属性。
所以,思想很重要,一个没有思想的灵魂,在精神层面,仿佛是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平凡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大家的生活阅历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也不同,咱们更应该学着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把未来迷茫的路看清楚看透彻,并随时付诸于行动。

即使是一摊烂泥,咱们也要能扶的上墙。即使是被利用,咱们也要有被别人利用的价值。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变得值钱起来。

思想是可以借鉴的,学习成功者的优点,取长补短;总结失败者的经验教训,用以趋避利害;不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一切,也别埋怨自己所没有的当下,调整好心态,在前行的路上一步步的稳扎稳打下去,上天终究不会辜负我们这群正儿八经努力过的人。

结尾再分享一段话:

如果你打算一辈子都在等待暴风雨,你就永远享受不到阳光所带来的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待:“失败者”请不要跟我说话,你这碗“鸡汤”我不喝的歧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