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被低估的谋士,演义中很差劲,正史中可与诸葛亮比肩

三国中被低估的谋士,演义中很差劲,正史中可与诸葛亮比肩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文臣以张昭,周瑜为首,武将以潘璋,太史慈为首,而鲁肃就一直被认为是三国中的“和事佬”,整天就知道哭哭啼啼的找人帮忙,是一个才能平庸之人。

诸葛亮替刘备谋取荆州之时,是借的荆州,但并未归还,这里面也离不开鲁肃的功劳,它除了能够力排众议支持联刘抗曹以及说服孙权借出荆州之外,就没有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了。

鲁肃也是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中“东和孙权”的一个关键人物,可以说他有通敌的嫌疑,帮助了诸葛亮,没有顾虑到东吴的利益。但是在正史中,鲁肃不仅智谋超群,他真正的实力还超过了诸葛亮,江东的基业也是他亲手打造的。

在三国时期,汉朝汉朝皇室衰微,都想要趁机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但是仅仅只凭借一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就广招天下人才谋士,寻找精兵良将。东吴也是历经了三代人的努力,这才能够在江东站稳脚跟。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鲁肃的评价是这样的:

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

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鲁肃第一次见孙权,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这时的诸葛亮还在隆中种田,早了隆中对8年时间。

鲁肃提出的榻上策,对于东吴有着重大的意义,是不亚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对于刘备的意义,也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而在正史中,鲁肃提出的“榻上策”,眼光非常长远。“曹操不可除”这一点可是在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并未分出胜负之时,要知道官渡之战爆发的时间,是在建安4年6月到建安5年10月。

当时曹操兵力强盛,雄踞北方四州,实力远远超过曹操。但是这时鲁肃已经认识到,曹操肯定能打败袁绍,江东以后的敌人是曹操才对。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曹操基本上已经统一了北方,当时曹操的实力是远远大于其他诸侯,刘备的实力是不可能与曹操抗衡的,所以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的难度,是低于鲁肃提出的榻上策。

鲁肃看人是非常准的,当时刘表驻守荆州,手下人才济济,兵力数十万,实力看起来非常强,不是随便就能吞并的。但是刘表却认为“其主不能守”。

也就是说刘表虽然拥有数十万兵力,但是他却不能守住荆州,因为他没有丝毫进取之心,还废长立幼,就算是手下人才济济,依然不能重用他们,荆州也就成了鲁肃和诸葛亮的目标。

结果是曹操攻打荆州,幼子没有进行任何的抵抗,就直接开城投降,就这样曹操没有费一兵一卒就直接占领了荆州,鲁肃当时就给孙权建议,夺取荆州来保卫江东的安全,但是孙权却认为荆州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所以并没有采取鲁肃的建议,不然的话,赤壁之战也不会爆发了。

综上所述,鲁肃并不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和事佬”,一个只知道哭哭啼啼求人帮忙的人,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是有着超高的智谋韬略,有着长远的眼光,甚至比诸葛亮还有才华,是一个可以与诸葛亮比肩的人物,所以说演义中的鲁肃是被低估了的。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中被低估的谋士,演义中很差劲,正史中可与诸葛亮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