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在和无所在,线性和非线性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我一直比较信奉此言,认为说的很好。

刚才在“一席”中,刷到作家郑世平,(笔名野夫)的演讲。

他讲到了自由,讲到了远方,讲到了梦想,讲到了平庸与精彩,也讲到了限制与非限制,讲到了规定与被规定。

他说:


法国有一个学者写过一本书,叫做《无所在的故事》。他把人的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所在”,一种是“无所在”。
什么叫有所在的生活呢?
他的描述是这样,就是你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程序里面,比如说你每天从家走向单位,从单位走向菜场,然后从菜场走回你家的厨房。你的一生沿着这样一个固定的道路,重复着,偶尔有一点点意外。

那还有一种人生呢,叫无所在的状态。就是当你踏出家门的那一刻,你就不知道明天你在哪里,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你在每一个码头、车站,甚至每一个大街转角的地方,你都有可能因为踩住了一个少女的裙边,因为一声道歉,而产生一场意外的爱情,或者其他的故事。

我喜欢的就是这样一种无所在的生活,我的一生就这样走在路上。大家看见我已经50多岁了,还像一个老操哥一样地活着。

(对不起,引用郑野夫的话,太多。不这样,也说不清楚,无所在和有所在,两个概念)

半小时的演讲,听完之后,我竟然有一种辞职的冲动。

因为,我发现我的生活就是“有所在”的状态,线性的,每天都在重复着,没有波澜,一眼可以看到头。

而,那种背包远行,在路上的状态,则属于“无所在”的,非线性的生活。

每天都是陌生的。陌生的风景,陌生的人,陌生的食物,不可预测的遭遇。

可,这种“无所在”的生活,也是非常昂贵的。你真的要放弃很多,婚姻,财富,体制内的铁饭碗等。

郑野夫,曾经是警察,他就勇敢地辞职了。

一般人,放不下。

像我,也放不下。道理都懂,做不到,立马辞职去旅行。人到中年,羁绊重重,怎么可能说走就走?

我甚是向往,可,真的做不到。我的后面还有一个家,我只能想想。


郑野夫,是作家,是编剧。他敢折腾,也折腾成功了。

现在,名满天下,居住在云南大理。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他的一生,活得相当精彩。他的一生,也是走在路上的一生。

似乎,作家就应该那样活。

美国作家比尔*波特,也一直走在路上。因为,走在路上,看到的风景不一样。

他感触颇深,写了好几本书,都和游历四方有关。比如《寻人不遇》、《黄河之旅》、《禅的行囊》等。

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你经的多,见的广,你的认知就和普通人不一样。

猴子提高了认知,才有了智人。

认知,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

平淡无奇的池水,无人欣赏。高山流水,澎拜激越,才好看。

千古第一代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青史留名。就是因为,她的一生游历丰富,也是非线性的,无所在的。

两种状态,两种生活,各有利弊。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假如,给你一百万人民币,你愿意拿这一百万人民币,去过“无所在”的生活吗?去开心的周游世界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所在和无所在,线性和非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