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但每次只能咬牙容忍!

自古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才子,每个时代造就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历史人物,尤其在诸侯纷争狼烟四起秦帝国一统之前战国时期。

他们攻城掠地策马长啸,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遐想,也留下无数的争议。比如关于赵国的李牧、廉颇,秦国的白起,王翦都是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战将,而前三位的知名度远远超越王翦。


但真正仔细阅读过历史的人就会知道,王翦的实力和贡献远远高于其他三人;可以说,没有王翦,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秦始皇了!没有王翦,战国的历史有可能会改写!

王翦(生?——卒?),是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家族略有背景(史书无记载),在秦庄襄王(异人,子楚)就和年少的嬴政关系很好,作为陪读侍奉秦始皇左右,自幼喜欢兵书崇尚武学。


那个时候的秦国,整个大权掌握在吕不韦手中,秦庄襄王出于对吕不韦帮助自己坐上王位的感激,再加上自己软弱和吕不韦确实有才能,所以基本上自己就不怎么管理朝政。

当时的王妃和自己的宠臣嫪毐有染,还和这个宠臣生了两个孩子,嫪毐说啥王妃都乐于听从。于是吕不韦的势力被逐渐削弱,宠臣嫪毐的权力走向膨胀,还打算立自己的儿子为王了。


整个大局眼看控制不住了,嬴政继承王位的愿望就要落空了!在这个时候,嬴政让王翦与宫中的大臣们四下联系精心谋划,设计杀了嫪毐,接着又赐死吕不韦,彻底铲除了这两大控制着秦国的势力集团。

嬴政开始亲政,充满血雨腥风的秦国统一大战拉开了序幕。


在秦始皇十八年的时候,王翦领兵伐赵,竟然遇到了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对手——军事家李牧。两人都是将才,谁也无法一下子打败对方,两国军队就这样相互胶着着,这样的状态维持一年之多,秦始皇开始有了疑心。


王翦知道时间拖得越久皇帝的疑心越重,于是花重金买通赵国大臣利用反间计,赵国国君昏庸无能将李牧赐死,主将换成了赵葱。

临阵妄杀主将导致军心不稳,根本抵挡不住王翦势如破竹的攻势。最后,赵葱死于乱军之中,国君被俘虏,赵国灰飞烟灭。


秦王对于燕国派荆轲刺秦这次事件很愤怒,派王翦带领秦国的大军征讨燕国。燕王惊慌失措,联合代王赵嘉来抵抗秦国的攻打。

但是燕国的将领太子丹能力与王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几仗下来燕国就兵败于荆轲刺秦的出发地——易水河,燕国也就此灭亡了。


王翦的儿子王贲攻打魏国,最终魏军无力阻挡秦国军队,投降于秦国。就此,整个中原之地,就剩楚国没有被消灭。

秦王和朝臣讨论,灭掉楚国需要多少军队,王翦从实际出发,认为要想灭掉楚国,不能少于六十五军队。


而当时的另一个大将李信认为,二十万军队足矣。于是秦王便将秦国的二十万大军交给李信和蒙恬。

没想到楚国的势力确实强大,而且战术战法更让秦军的将领李信无法支撑,秦军在战役中节节失利损失严重。


最终秦王还是请出了王翦并答应给其六十万的兵力要求,这可是整个秦国的全部兵力了。

可想而知,秦王嬴政当时心里充满了压力和各种矛盾,再加上有人提醒嬴政,说万一王翦要拥兵自重造反怎么办?


王翦的智慧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王翦和嬴政相交久长,也深知嬴政度量小喜爱猜忌;自己常能揣摩到秦王的内心,更了解他的性格。

于是就在出征前向王上讨要封赏,出关行军的路上,他甚至五次派人向秦王请求赐给家族良田,使他的子孙后代生活能得到富足的生活保障。


王翦的家人和属下都担心他这样的要求过分了。但王翦知道,只有这样做,秦王才放心他,让朝廷觉着他就是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将领。

就是希望能得到秦王赏赐的土地,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个与世无争的富足生活而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惨痛的例子说明功高盖主者的悲惨下场;由此看来,王翦的这个大智慧虽然会让王上感到心疼不已,但实际会让秦王觉得王翦这样做虽心疼但最让他放心了。


就这样,王翦带领着秦军奔赴战场,一边派人向王上讨要封赏,大军在楚国境内僵持了一年。

在楚国军队安耐不住、大举调动的时候,王翦找到了楚军的漏洞乘其不备,直接发起全面进攻,一举歼灭了楚国。


在秦统一全国的战争结束后,无论秦始皇给他多高的官和封赏挽留他,怎奈王翦都是去意已决,最终告老还乡,安心养老去了。就这样,他成为了古代为数不多功成而退得以善终的人。

王翦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他的领导下秦军横扫五国,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


更用他的智慧和行动向后人证明了他对待功劳不骄不纵,能在最后功成名就之时,不贪图高官厚禄主动告老还乡;充分体现出王翦过人的洞察力和知晓进退分寸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但每次只能咬牙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