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尤其是高压的现代社会下。
很多人会有意无意地去选择压抑情绪,让它尽量独自“内化”掉,不被表现出来。
一方面,这跟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有关:我们总是被告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否则是“软弱”的表现;并且它会妨碍工作,降低效率。
感到愤怒?要平息它;
感到爱?要控制它;
感到害怕?要征服它;
感到悲伤?要忍住它
……
于是绝大部分人的情绪都没有得到充分表达。
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说到,当今社会的特征是消除一切否定性:只有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实用的东西才会被鼓励,不断宣扬“积极”“正能量”,看重“生”的力量,如目标、工作、行动、效率、增长;而忽略了“死”的意义,因为死亡意味着绝对的失去。这里的“死”不仅仅指消亡,还包括悲伤、否定等“不利于”生产的东西。
但否认不等于消失,在情绪被否认和压抑时,它必定会转向内在——以其他自我伤害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复活,导致更大的问题。越来越高发的抑郁症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因此,情绪确实会影响到生活,但一味的压抑也只会治标不治本。
那如何更好对待情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下面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情绪的意义和内涵
在讨论如何真正解决情绪前,先来看看情绪的意义和内涵。
1. 何为情绪:情绪是思维的体现
情绪究竟是什么呢?
《当下的力量》书中十分简洁地说出了情绪的内涵: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大脑中有了某个思维,然后便在体内聚集起某些能量,产生了情绪。而这个情绪反过来又会加强这个思维,让它更有活力。形成一个循环。
例如如果大脑产生了一个攻击性的想法,如“这个人太过分了吧”,那对应地就会在体内聚集起被称作“愤怒”的能量,于是身体便开始准备战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心跳加快、血流加快、呼吸急促……
而这些反应,又会为原有的那个攻击性的想法注入活力——“是的,他就是这么过分,得采取行动了”。
可以看到,情绪和思维不是分开的存在。实际上,情绪就是思维。
因此,要是我们的思维越活跃,喜好、判断、分析越多,情绪也就更容易产生。
2. 情绪的意义
那既然情绪与思维是一体,那对于“情绪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前,可以先想想思维有没有意义。
毫无疑问,思维是一定有着积极意义的。它是人类和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
正是因为思维的存在,我们超越了原始的动物性,不再只是简单地吃喝繁衍、顺从大自然的安排,对周边的环境、对自身的存在、对宇宙的终极有所思考,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我们的生活比动物多了无限的可能性。
而只有在思维没有得到运用时,思维才有负面作用。
例如整天的胡思乱想,不断地分析、评判、比较、抱怨;经常不是在回想过去,就是幻想未来;经常会想象事情可能出错,制造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心……这个时候,与其说是利用思维,还不如说是在被思维利用。
因此,思维只是一个工具,无关乎好坏,关键看我们如何利用而已。只有在没有正确运用好时,才会产生危害;如果利用好,它可以成为人类超强的武器。
所以类似地,情绪也可以没有害,只要正确运用。
瑜伽士萨古鲁说:
情绪就是生命的汁液,如果你没有任何情绪,你就会像一根干柴。
这也是为什么情绪在梵文中被称为“rasa”,字面意思是汁液。
正是这丰富情绪的存在,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也正是与情绪相处的过程,我们才慢慢变得成熟。
他说到印度古典舞蹈中,有一个关于表达和掌控情绪的面向。舞者在过程中需把人的九种情绪状态表现展现出来,并在它们之间快速切换:这一刻生气、下一刻喜悦、下下一刻痛苦,然后是慈悲……
和日常中不一样的是,这个过程是在有意识地创造情绪,在1-2分钟内绝对的投入去做、去感受;而日常中更多只是无意识的反应,即在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分析事情的时候,情绪已经捷足先登。即一个是掌控情绪,另一个则是被情绪掌控。
所以,要是能有意识地掌控和全情感受自己的情绪,我们就会如那个舞者一样,让情绪变成一个创造过程。此时,可以说就是超越了情绪。
如何与情绪相处?
对很多人来说,情绪是生活中最强烈的部分了。如何与它相处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是的,不是“压抑”,而是“共处”。
下面提供三个步骤,分别是:
- 承认和接纳
- 观察
- 超越。
1. 承认和接纳它
感受没有对错,既然情绪产生了,那就全然地接受。
一味地抗拒,只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和矛盾,累积在体内。比情绪更可怕的是对情绪的抗拒。例如,当因为某些情况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时,要是一味地指责和否认这种状况,拼命跟自己说“这种情况怎么可以紧张”,很可能只会加剧紧张的情绪。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当外界发生让自己不愉悦的情况时,例如交通堵塞、孩子的啼哭声、迟到的外卖等等,可以尝试把自己想象成一面透明的墙,允许这些事情穿过自己,而不是去抗拒它们的发生,这样,这些事情就不再如打到一面坚固的墙上那样伤到自己了。
只要不去抗拒,就不会有伤害,然后,就慢慢拥有了真正的力量。
2. 观察它
在接受了情绪的存在后,接下来便倾注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它。
集中注意力在内在,感受情绪的能量。但不要去评判和指责,否则又会陷入“思维引发情绪,情绪又强化思维”的恶性循环中。
例如感到愤怒时,不要去指责自己“怎么又愤怒了”,而是全心去观察它:不错,我又愤怒了,感受是什么呢?嗯,感到心跳加快,体温升高……
当成为观察者去观察情绪时,我们就不再是情绪本身,而是与它共存了,这样便切断了思维和情绪之间的联系。当没有了思维给予它能量后,情绪的势力便会逐渐减弱。
实际上,情绪只是一片片的云朵,终将会散去,而我们并不是这些云朵,而是背后的一整片蓝天。作为一个旁观者,给予自己所有的感受以爱和关注,它们终将慢慢被消解。
3. 最终,超越它
上面的两个步骤,一开始来说可能会有些困难,毕竟一直以来形成的无意识思维惯性也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但只要持续练习,就可以建立新的反应回路,也就越来越可以不受情绪影响了。
但超越情绪不等于没有情绪,只是不被其控制而已。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过: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意思就是说,圣人也会有喜有怒,但是这些情感,也不过是一种客观现象,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心中引起的相应情感罢了,与自我并没有联系,即“我”并不等于这些情感。
例如当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河里的时候,如果能成功救出,内心肯定会欣喜,如果失败,内心也必然会悲伤。但一旦事情过去,这些情感便不会有任何残留。
这时的心,就会如一面镜子,如实照出任何东西,有相应的情感流露。但事后,心就会恢复当初的澄澈明净,毫无情感的残留。这样,也就不会再在体内累积负面的能量和记忆,心永远都轻盈地活在当下。
圣人虽有情,而无累。这种状态下,就是真正超越了情绪。
结 语
最后来总结一下文章内容。
- 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映。本质上,情绪就是思维;
- 情绪和思维并没有问题,情绪是生命的汁液,可以丰富生命体验;只有没有正确运用而受其控制时,才会出现各种问题;
- 压抑情绪是治标不治本的,更根本的方法是承认、接纳、观察情绪,最终达到超越情绪的状态。但超越不等于没有情绪,只是不再无意识受其控制而已。
所以,当情绪产生时,先全心感受它们吧,通过接纳和观察让它们慢慢化解,让爱、平和、喜悦成为我们最自然的状态。
我是G小姐,公众号「G小姐的自由世界」,分享爱、情感和心灵,带你穿过纷繁的表象,从深处了解性与爱。如果对您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