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回忆录——天山南麓溢油香

作者:姚国范


题记:今精选部分老同志回忆文章,以《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予以在上刊发,献给七十年来在新疆地调战线上英勇献身的同志,献给七十年来在新疆地调战线上辛勤工作的人们。——编者

1956年5月,我接受了地调处余萍处长、田在艺总地质师的任命,率领一支年轻的野外地质队,乘着一辆苏制嘎斯63型四轮越野汽车,翻过托克逊县南面的天山,向目的地——库车进发。

参加这支被命名为19/56地质专题研究队的成员,除我这个年龄刚满23岁而实际已担任过两年队长的带头人外,还有雍天寿、桂明义、朱纪胜、何瑞洲及后来入队的牛占林、张国俊等一批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的年轻人。

按照设计要求,我们这个队负责东天山南麓库车拗陷东半部的石油地质专题研究(西半部由陶瑞明率领的2/56地质队负责),目的是以建立起一系列的地层标准剖面为主,为今后开展系统的地质综合研究打下良好的资料基础。于是,一场令人难忘的野外战斗打响了。

01  勇闯阿依库木齐沟

需要丈量的第一条地层剖面是横穿依奇克里克背斜的阿依库木齐沟。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我们全队爬上了满载野外用具的越野车,在老海司机的精心驾驶下,离开了库车那幢二层木楼的队部驻地。

车到二八台,转入公路以北的土路,沿着卵石杂布的干河床,缓慢地来到阿依库木齐沟沟口的“西域砾岩”层下。

我把头伸出车窗外一看,只见一大股清澈透底的河水从砾岩层脚下汹涌而出,封锁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怎么办?一定要打响开工的第一炮。我果断地做出决定,留下部分队员与司机一道涉水探路摸索前进,主要成员随我沿沟徒步,向背斜轴部挺进。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步入背斜南翼时,那大片的河水却点滴也不见了,脚下呈现的则是干涸的河床乱石。我不禁恍然大悟,原来阿依库木齐沟是一条地下潜河,来自天山的源泉流出天山不远即潜入地下成为暗流,而到沟口的砾石层下则又重新倾泻而出。

当我们粗略地踏勘完背斜的两翼剖面时,夕阳已经西下,那辆英雄的汽车也终于闯过了那段被河水淹没的通路到达了背斜核部。也许是大家太累了的缘故,简单地吃过晚饭后,没有搭单帐篷就支起帆布行军床横七竖八地休息了。

但是,瞪着满天的星斗我迟迟无法入睡,我在考虑明天的工作计划,盘算着一场新的战斗。突然,我发现地质员桂明义蚊帐内的手电筒在忽明忽灭,我好奇地探头一瞥,原来他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封女友的情书。

多么有意义的地质野外生活,慢慢地我也进入甜蜜的梦乡。

02  “第一个里程碑”的奠基人

依奇克里克,维语是“三条黄羊”的意思,足见这个地区的冷落与荒凉。能够深入到该背斜进行地质调查的,就国内地质界来说,也许我们这个队就是第一支了。

初探阿依库木齐沟的意外收获,发现了该背斜轴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侏罗系顶部而并非白垩系,从而纠正了苏联第13航测地质大队填绘的地质图谬误,也极大地提高了对该背斜构造的评价。经过进一步调查,在年终的研究报告中我们明确地指出,依奇克里克背斜是库车拗陷内含油气评价最佳的构造,应该立刻投入钻探。第一口井位就设计在沿阿依库木齐沟东岸的构造顶部。

很遗憾,由于地质认识上的分歧,我队的这项合理建议未能被及时采纳,相反地将那时仅有的苏制B—3型轻便钻机搬上了新第三系沉积巨厚的地台区,贻误了新油气田发现的战机。

直到1958年,“大闹塔里木”的跃进号角声吹醒了依奇克里克,第一口探井终于在原我队提供的构造轴部开了钻,结果在10月9日于侏罗系内喷出了轻质工业性油气流,从而揭开了南疆石油工业的序幕。

依奇克里克油田的发现被自治区宋汉良书记誉为南疆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这是历史的客观总结,也是众多地质勘探工作者的无尚光荣。但是,真正为这块里程碑奠基的却不是他人,而就是我们队这伙年轻的石油地质勘探尖兵。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人南疆石油勘探的史册。

03  足迹遍布条条沟沟

为了丈量地层剖面与勘探吐格尔明、巴什基奇克、库姆格列木、喀桑托开、东秋里塔克等背斜,我们对塔克玛扎沟、克孜勒努尔沟、库车河、克孜勒埃肯沟、克拉苏河等主要山沟均进行了很细致的工作,对这些构造上的地面石油气苗分布都逐个地予以落实标定,并评价了它们的含油气远景。

最令人难忘的是,为核实南秋里塔克背斜的构造形态及查实前人发现的油砂是否存在,我们选择了位于新和县以西的包古图克沟进行攀登。在一盘粗绳的协助下,队员们以惊人的毅力翻越了一垛垛由第三系组成的陡崖峭壁障碍。待边丈量剖面边踏勘至山顶时,繁星已闪烁在天际,于是大家贪婪地啃着带来的干馍馍夹咸菜,有说有笑地在高山上当起了一夜的“团长”。

04  凯旋声中返乌市

时光飞快地迎来了初冬,设计工区内已经寒气逼人,部分露头也已被一层茫茫的白雪覆盖。我们已经全面完成了预定的工作任务,于是带上所收集到的丰富的实际地质资料,告别了库车基地,踏上去乌鲁木齐的归程。

还是那辆由老海司机驾驶的越野汽车,还是那群活泼的小伙子们。可是汽车一路似乎有意想为难我们,一出库尔勒就开始堵塞油路,行至库米什则连要命的水箱也被击碎了。于是在另一辆油罐车的挂拖下,冒着较大的风险,连夜翻过天山干沟的最高处,一直依靠惯性下滑到托克逊。最后只能将坏车放下由司机照看,我们其他人员就搭便车回乌市向处里求救。

回乌市后,我们一方面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工作;另一方面还在饶有兴趣地回味着那段丰富多采的野外地质生活。

1957年春,由雍天寿出任队长的102/57地质综合研究队又去了库车故地,他们决心为打开南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回忆录——天山南麓溢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