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抓大放小——我看陈平这个人@

          汉高祖刘邦时候,除了韩信、张良、萧何这汉初三杰之外,最有名气的恐怕要属陈平了。

          陈平,平民出身,官至丞相一职,被列为历史“十三名相”之一,在《史记》中位列“世家”。陈平在高祖时是其重要的谋士,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就开始了“不治事”的生活。后来又与周勃设计诛杀吕氏一族,迎立文帝,可谓功勋卓著。这些都可以证明陈平有过人之处。他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我认为“好读书”是他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在一个平静的时代好读书不算什么,但是在战乱年代,在一个靠武力征伐建功立业的时代,试想一个穷的连饭都吃不起的穷小子,是克服怎样的困难,孜孜以求的读书。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他出道后的每一言,每一语,每一行,每一计都可见读书带给他的益处。

        志向是成就一个人的前提,正如现在所流行的“格局”吧。心学大师王阳明所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大志”应该是陈平的第二个过人之处吧。“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这段话讲了陈平在小时候很公平地分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祭肉对于每个人来说的重要性。分肉能得到父老的认可,可见他从小就具有不一般的才能。但是陈平却认为让他主宰天下,他能做得更好。从这件事和陈平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平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如名相范仲淹一样,从小留立下了“或为良医,或为良相”的志向。

          但是,我觉得陈平的过人之处最突出的莫过于他的审时度势,抓大放小吧。

        首先是该拿的拿,不该拿的不拿。陈平最开始事魏王,后来投奔项羽,拜为都尉,并赐金二十镒。但是后来战事不顺,项王发怒,陈平害怕,便跑了。但是他没有带走印信与项羽赏赐的二十镒黄金。在生命与名誉面前,他知道那些钱不能拿。陈平投奔刘邦之后,受到重用,很多将领都给陈平送礼。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陈平很坦然的说:“我独自一人前来,又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我总要生活吧。那些钱还在那里,如果您认为我不该拿,收走就好。”刘邦反倒没有收走这些钱。再后来,刘邦征求陈平的意见,该怎样打败项羽。陈平认为项羽这个人自负多疑,所以可以用重金收买他身边的人,这样使用离间计自然会使得项羽手下的将领离他而去。刘邦很是认同这个建议,直接给了陈平黄金四万斤,“恣所为,不问其出入”。但是这些钱,陈平都用来收买项羽的部下,离间计真的奏效了,为刘邦定鼎天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这些事上我们不难看出,陈平在金钱面前能审时度势,为可为之为,做可做之事。

        其次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孔子云:“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这方面,陈平可为是一个知者,他很好的把握了说话的时机,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在韩信攻打齐国取得了胜利之后,派人禀告刘邦,说要自立为齐之“假王”。当时刘邦特别生气,大骂韩信: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这个时候,陈平及时劝阻了刘邦,告诉刘邦他自己正处在不利之中,没有能力与韩信对抗。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劝告,马上转变了态度,让韩信为王,而不是“假王”。陈平的一番话挽救了刘邦的命运。但是后来刘邦时候,吕后专权,大肆封吕姓 诸侯王。朝中很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只有陈平默不作声。但是他心中有一个信念:“于今,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在形势完全不利的时候,他知道缄默不语,保存实力,为后来的诛杀吕氏一族奠定了基础。正是他的这种审时度势,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又一次为汉朝立下了大功。

      再者是该做 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刘邦称帝后不久,身患重病,有人污蔑樊哙与吕氏勾结(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就命陈平带周勃到军中,让周勃取代樊哙,并让陈平立即砍下樊哙的头。可是对于这件事,陈平没有服从诏令。他对周勃说:樊哙是高祖的旧臣,而且功劳极大,又和高祖是亲戚,现在一时动怒要杀了他,万一将来反悔了怎么办。我们把他捆起来送给高祖自己处理吧。结果,他们走在回去的途中,高祖就驾崩了,吕后当政,他因为没有杀樊哙而躲过一劫,受到了吕后的重用。但是陈平并不是一个怯懦胆小之人,该出手的时候一定出手。后来他采用陆贾的建议与周勃交好,最终设计平叛了吕氏乱党,迎汉文帝入京,又一次立下奇功。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仕其义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吧!

      最后是该知的知,不该知的不知。陈平作为一介谋臣,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操心一二,他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上还是十分清醒的:该自己知道的知道,不该自己知道的就不知道。他从项羽处投奔刘邦之后,出六计助刘邦夺得天下。这六计是重金贿赂项羽手下,散重金蔑楚使离间范增,出女子金蝉脱壳脱荥阳之险,直追穷寇灭楚于垓下,请君入瓮生擒韩信,借力阏氏 巧解围白登。这些事作为一个谋士事必须要考虑要谋划的,而且要谋划的清清楚楚。但是陈平成为汉文帝的丞相之后,反倒对于一些事就不知道了。有一天,汉文帝问政事于陈平,陈平对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在皇帝的询问下,陈平对于诉讼刑案、钱谷收支等都说不知,要皇帝问主管的官员,自己只知道作为丞相职责是辅佐天子、理通阴阳、顺应四季变化、安抚四夷、使百姓安居乐业等。汉文帝特别赞许陈平的想法。这里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陈平的审时度势、抓大放小的独特的管理才能。正所谓在其位者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刘邦有一次经过曲逆时,说:“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于是就封陈平为曲逆

侯,“尽食之”。陈平因为自己的审时度势,封侯拜相,可为风光尽占。更重要的是作为权臣,能寿终正寝实为不易,比起韩信、萧何等,这或许得益于他的这个过人之处的特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审时度势,抓大放小——我看陈平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