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需求

图片发自App

“谁的需求”,这是我经常反思的一个问题。每当“善意”被拒绝时,除了关注到心底的挫败,同时都会反思“谁的需求”

很多时候想对孩子要求“穿多一点”、“多吃这个,维生素多”、“那个脏,不能玩”当我问完自己“谁的需求”后都会变成“你决定”。事实上,没有按我的那些“要求”,孩子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麻烦。

再上一周周末,老公有些头晕耳鸣,孩子们想要出去野餐,离家两公里处就有一大片湖,人不多,环境非常好,我认为更适合老公放松,准备好食物看到他没有换衣服,催促了一句,他说他并不想去,有些难受,想休息。我想说“在家里闷着头更晕……”,我知道我还可以搬出一堆证明证明我是对的,但我及时问了自己“谁的需求?”,是的,他已经很清晰的表达了他需要在家休息,我认为有利于他不一定是他真正需要的。于是尊重他的选择自己带着孩子们出去了,半天后回来老公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庆幸我没有硬拉他去“放松”。

图片发自App


昨天晚上一个朋友找我聊天,他在各种关系的处理中都觉得困难重重,每次遇到问题都会找我,在我看来他的现状与他的早期依恋缺失有关,他也跟我说了,觉得从小就没有过母爱,而他母亲一直是在的。从他的描述中我看到他现在的妻子是一个固执而且开启了很强烈保护机制的人。我希望他可以进入到我们安全基地的系统培训中来,不想让他自己的孩子延续这样的养育。他说“知道得越多越痛苦,所以情愿装傻,你能明白吗?”。是啊,我能理解他那种知道却又无法改变的无力感吗?能理解那种知道却做不到的矛盾与挣扎吗?我能理解他的需求吗?我没再劝说,做为朋友,能做到的就是他那句“每次和你聊都获益匪浅”。

图片发自App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儿子太内向,所以我给他报了口才班”、“我孩子身体不好,我赶紧给他报个游泳班”、“我从小喜欢钢琴没条件学,所以我尽量支持孩子学钢琴”、“我孩子想上乐高,我觉得舞蹈更有前途”……还有不少父母在“我认为……所以让孩子……”,焦虑的付出的时候是否有停下来问问“究竟是谁的需要?”

那么是否什么都不做呢?当然不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启发孩子的兴趣,在全然的陪伴中看见孩子的需求。而在孩子发展兴趣爱好时要全程的支持与陪伴。在孩子实现小目标时及时准确的肯定,强化孩子的“胜任感”,也要在他受挫时,及时的安抚,全然接纳。

学习育儿,不是为培养一个学霸,一个世界冠军,或者一个艺术家,毕竟每个孩子每个成人的人生窗口都不一样,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找到他自己心之所往,拥有追求梦想的心和勇气,将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