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沉默的看法

文章摘自网络

​“如今是这样一个时代,看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欣赏,写的太多而没有时间思想。”——王尔德

我且认为,说的太多同样如此。


1.

“沉默是金”这个观点,早已耳熟目染。

我羡慕那些在人群中能够保持沉默的人,我则很多时候都沉不住气。为了表达而表达,或不得不表达,又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这些是我曾经的幼稚。

时至今日,我已经渐渐的习惯沉默。沉默以对,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就像在说与不说之间,选择沉默也是一种选择。只是,好像很多人都碍于当下,怕尴尬,怕冷场。

同时,也有人觉得在面对提问时不作答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然而,说话是自由言论的权利,沉默难道就不是吗?虽然,前者被视为基本人权的一种,而后者,似乎很少人想起后者。多的是——“三岁学会说话,却需要一生学会闭嘴。”

可能,关于说话,有太多可供学习的点了:“沟通的技巧”、“提问的艺术”、“情商高就是会说话”,甚至会说话还被誉为:“能言善辩”、“口齿伶俐”、“舌灿莲花”,满满都是褒奖。

而关于沉默,“无言以对”、“做贼心虚”、“理屈词穷”、“张口结舌”、“不善言辞”,似乎沉默就是无能、无知,或心虚,甚至是无趣。

毕竟,“甜言蜜语”说到底还是依赖于言语的表达,而非沉默。

不过,为什么不能沉默呢?嘴巴除了说话,更重要的是吃喝啊,身体的需求才应该是第一位啊。

当然,如果非得说什么心理需求,表达的需求,沟通的必要这些,那么,思考呢?我们是否都在某一程度上夸大了说话的重要性,或只是单一的理解“沉默是金”呢?

对此,我只想说,思考需要时间,而说话则是困住自由思维的存在。不说话不需要反省,被认为该说什么则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反而是啰嗦。唠叨。只付诸口舌。这既容易打扰别人且这是在压缩自己的自由意识,是思维的束缚。这就像将一团棉花硬塞进一个框里,棉花变形是必然的,框要是不结实还可能有崩坏的风险。

2.

最近,发现自己时常陷入一种间歇性沉默。

偶尔,是静静的坐着,发呆,或什么也不想。像个傻子一样。

有时,会拿起一本书,仅仅只是拿在手中,然后端坐着。

又或者,只是拿着一支笔,玩弄着笔帽和笔,打开,盖上,打开,再盖上,如此往复。

而这些时候,我始终一言不发。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身边确实没人。要是没人,还一个人自言自语,挺奇怪吧?

不过,即使身边有人,且对方在喋喋不休的讲着,我也依旧如此。

这么说来,似乎我还真挺奇怪的。

不过,想想也释然。谁说有人在就必须交谈呢?谁说没有人时就不能自说自话呢(何况,没人时,也不会有人知道不是)?

而且,哪有那么多好说的呢?

另外,要是时刻说个不停,该说的,想说的,能说的,不也早该说得差不多了?反正,就我个人而言,我确实说得差不多了。

以前是思考,沉浸于思考中,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思维对话,和灵魂对话。

现在则更多的是感受,感受生活本身,感受自身的感受,从而不用言语,只需体会它,享受。或者,去付诸一些实践,为思维服务,然后观察其结果,接受,面对,或改变。

如果说,以前我说话是为了表达而表达,那么如今我的沉默则是因为无需说话而沉默。就是这样,仅此而已。

况且,我个人认为,如果是太严肃的话题,显然不应该只是如家常话那般脱口而出,尤其是在自己尚未进行思考之前。

而家常话呢?那就得看心情看说什么了。何况,仅仅是家常话而言,为什么要说呢?说了也无济于事,不说也无关紧要不是吗?

当然,我也知道,这可能被认为是缺乏人情味,是冷淡,是冷漠。我只能说,因人而异吧。

只是,交流本身如果不带目的,那么又何须刻意回应?倘若,仅仅是礼貌,或客套,或认为这是拉近关系的方式之一。那我只能说抱歉。从始至终,我从未想过将言语上的亲密,或空间上的亲昵,与心灵间的亲密混为一谈。

值得一提的是,可能在很多看来,尊重,平等,或是交流,这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如果自身没有独立的人格,要去感受这些是有些困难的。就像同情可能被误认为是鄙夷,平等也可能被认为是歧视或刻意为之,而这些,感受者不会直言,做这事的人也难以自知。这就是个相悖论的矛盾所在,无解,且解释多余。自然,降维是一种包容,可另一方面不升维则永远体会不到这种包容。

然而,还是那句话,能与人言,不过三二语而已,且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严肃说来又没必要。

至此,我的沉默也好,间歇性沉默也罢,不过是本能反应而已。想要了解的人,慢慢会了解,不想了解的人,自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但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所知道的,我从始至终在做的,就是我自己而已。

我的真实本就不需要去证明它,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存在,不因言语所转移,不因个人意志所转移。

存在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发现问题,去了解问题,然后给出判断,有问题去解决,若无问题也无需自扰。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沉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