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一天不落地坚持365天,不如只坚持300天,剩余65天给自己放个假。
最近重新反思“自律”,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能思考出一些新东西。
过去理解自律,是把一件事不间断做上365天,中间不会被打断。但最近发现,这种“自律”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反而它是在阻碍“自律”,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
人们总认为“自律”就是能按自己的意志,坚持做一件事,但其实这很违反人性:
1)凭意志力,控制自己去做事,看起来正确,实际可能却是压抑自己的欲望;
2)不间断做一件事,人总会感到单调无聊,毕竟人性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
3)崇信“自律”,背后的逻辑是: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把事情做好。但“自律”强调的是执行力,总在行动,并没有思考,其实很难做好一件事。
这几天之所以陷入低迷状态,反而是因为之前太过自律:
早上5点起床,看书写作1小时;
上班后,利用10min做日计划,再写作半小时;
中午午休10min,再写作半小时;
下午16-17点,抽半小时写作;
晚上回到家,先阅读半小时;
晚上睡前,写人生日志20min。
这看起来很自律,但结果却是身体出现反弹,这几天不想做任何事情,只想玩游戏,看电影……做一些与平时不相关工作和学习的事情。
以前遇到这种低迷状态,我会自责批判自己,觉得自己根本不自律,但其实这是常态,人的状态会发生波峰波谷起伏不定的变化。而过度的自律,反而会加速这种变化,快速经历从波峰到波谷的变化。
这其实很消耗身体,而且“自律”本身就是在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原本不想做的事情,这会让身体产生排斥反应。我不想做事,是因为玩游戏能给我更多刺激,而且不需要用脑。
思考是否有更好的休息方式替代玩游戏的话,这未必能解决本质问题,因为不管怎么改变方式,我迟早会遇到疲乏的低估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真正想要的是:能否推迟波谷到来的时间,以及当波谷到来时,能否快速重启。
之前翔哥提过,每周设置一天留白日,在这一天里不做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一开始我没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只是按照他的说法去执行了,最后做了几个星期后,就放弃了。
但这次陷入低谷后,我才明白:设置留白日,甚至设置休息周,就是为了:
1)增加生活的刺激,给自己时间在生活中试错。试错需要时间成本,生活之所以没有新鲜刺激,很大程度上给的时间不够多;
2)停止坚持,让身体恢复做这件事的渴望。除非你能不断换着法子,否则总是做一件事,身体会变得麻木,不再有强烈渴望去改变,因为每天都做,都能满足自己,何必再寻求改变呢?
所以,我需要改变实践“自律”的思维:与其坚持365天,不如只坚持300天,剩余60几天来休息。
目前大致调整方式为:
1)每周日作为休息日,在这一天不写作,只读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书籍;
2)每完成50篇文章,积累数字达50、100、150、200……就进入休息周,一周时间不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