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重塑王者之军》17 尴尬的OKR

我的故事

在写这一章的时候,心情有点沮丧,因为OKR在去年年底已经在团队定义完成了,可是一直没有很好的落地。按照计划,团队会在春节结束后按照OKR进行周回顾。因为疫情的原因,又加上新年初始各个部门都把工作重心放在1、2季度,各种繁杂的事项接踵而来,整个团队忙的脚打后脑勺。而我,背着团队“落地OKR管理办法”的使命,徘徊在一边,不知道在什么时机可以介入。

别人的故事

黄勇老师的《OKR实战笔记》中有两个经典失败案例:
【案例1】黄老师跟销售团队的对话:

来自黄勇老师的《OKR实战笔记》

在这个案例里,销售同事在转变OKR思维过程中,表现出了质疑或者排斥。管理者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在初次接触到OKR时,了解到OKR的价值,就恨不得让全公司立马接受它。但是实际上的结果往往是:“让大家倍感压力,欲速而不达”。
想要OKR在团队更好的落地,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循循渐进的把OKR的思维渗透到团队,先让小伙伴们先认识到OKR的价值。

【案例2】某公司CEO的自述

记得我第一次正式向团队介绍OKR时,我们还开了一次OKR启动大会,我希望OKR能够在整个团队中落地。接下来,我们花了一周时间去写自己的OKR,并提交到系统里。
一周过去了,我并没有看到所有人提交自己的 OKR。于是我就在部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请大家及时提交自己的 OKR,谢谢!”,看到下面零星回复了几条“好的”,但随后的几天内,群里依然没看到谁有做提交。
两周过去了,竟然仍然没什么起色。我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暴脾气,走到一位同事身边,对他说:“你的 OKR 到底什么时候提交?”,一小时后,这位同事提交了自己的 OKR,其他同事也都提交了。
就这样,我终于拿到了所有人的 OKR,不过却花了两周多的时间才做到这一切。
再后来,一个季度也过去了,按照 OKR 工作法要求,我们团队内部需要定期做一次评分,并制定下一季度的 OKR。
不过,大家似乎都将 OKR 抛到了脑后,没有一个人主动做过评分,更没有一个人写过下一季度的 OKR,这仿佛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我走到办公区域中,逮住了一位团队小伙伴,就问他:“你对你自己的 OKR 评分了吗?下个季度的 OKR 要制定了,知道吗?”,这位兄弟点了点头,惊惶而逃,连忙去完成我交给他的任务。
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真的是不懂这些年轻人,他们到底有没有成长意识?
然后,我就找来技术总监问了一下情况,他说因为大家每天工作繁忙,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自己的 OKR。情况也确实如此,团队每天都很拼,其实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了,但我们团队刚刚才全员启动 OKR,现在却发现跑不起来了,我是否应该每天在团队背后去催促他们交作业呢?似乎 OKR 这个好东西被我玩坏了,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弄巧成拙,让大家压力倍增了。

OKR切不可用中庸之道,非0即1,而是要让一部分先参与试点,逐步推广。

陷入沉思,自我复盘

【问题】已经跟大家介绍过了OKR,为什么积极性还是没有被调动起来?
这里我总结的是:“缺少对OKR做一个正向思维的介绍,没有让小伙伴们了解OKR真正的价值”。在“过度访问”的时代,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广告、新闻、娱乐等市场消息,为避免各种资讯的狂轰滥炸,大家在思维体系中建立起了一套过滤体系,用于从噪音中区分出有效信息。所以想要推广OKR概念,正向思维应该是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用OKR?OKR会带来什么”?

【问题】因为OKR流行,所以我们才用它?
我们为什么要用OKR?在姚老师2小时的OKR介绍里,我印象很深的是,课程一开始就谈到了OKR最早起源于google,传入中国后,先后被头条、百度、华为等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采用。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用OKR的理由就是因为其他互联网公司在用它吗?还是说我们用OKR仅仅是因为公司会它?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可能在最开始管理者们因为见到google、领英等公司使用OKR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有所触动,但采用OKR的原因绝不是“Google也在用”。我们希望能够像Google公司一样通过OKR管理获得收益,所以思考使用OKR的动机很重要,并且这个动机是出自团队现状本身,是独一无二的。

【问题】因为我们要突破自己,我们要优秀?
在最早描述OKR的时候,我太喜欢这么宣传OKR了,“突破自己、走出舒适区”。但这真是一句有意义的话吗?答案显然不是,它很模糊而且没有任何可以落地的地方。所以还是放弃这种空洞的没有深入思考的口号吧,这种口号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毫无意义。后面我会单独拟一章《OKR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来重新确立我们要使用OKR的初衷。

【问题】我要让所有人都认可OKR吗?
思考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到很凝重,也有压力。在推广OKR的时候遇到了重重的阻力,对于我的“KR:80%的员工在OKR使用中受益”的信心指数仅仅只有3(10是绝对的信心)。最近在大部门里面分享我对OKR的看法,也在小群里一遍一遍的高呼OKR的重要性,但是得到的反馈寥寥无几,这的确让人灰心。
首先,有前面的原因,我没有明确的告知大家我们使用OKR的初衷。其次,团队内部宣导的次数不够,没有一遍遍的渗透OKR的理念,让所有人都明白(信息是会衰减的,你以为的大家都明白,其实可能实际结果并没有那么乐观),这都是我的主观问题。
而在学习OKR的过程中有个理论也被反复的提到:“为什么一定要是所有人都使用OKR呢?能否让一部分先用起来”。新兴的事物总是被一小簇人最先接受的。

OKR 只对内驱力强的人有价值,我们应该先让那 20% 的人用上 OKR,再去努力提升他们的领导力,最后让他们影响剩余 80% 的人,最终大家顺理成章地就都用上了 OKR
---- 黄勇《OKR实战笔记》

【问题】谁是OKR的首批影响对象?
一定是从开放心态,能够积极响应变革的人开始,这些同事有着积极的进步意识,有良好的自驱力,即使你不要求他做什么也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在我看来,OKR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本身不具备约束力,只是一个帮助实现里程碑的目标过程过程管理工具。OKR的团队里,正能量是可以传递的,而OKR把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会产生有趣的“共振效应”。我不仅想起了我的第一次半马,我是带着跑不完就走完的心情参赛的,那天有大约几千人跟我一起在跑,有比我年迈的,比我体弱的,也见到了优秀的运动员。在这个群组里目标很明确,而选手们不管什么样的身体条件,没人轻易放弃目标,保持节奏不断前进。如果你没参加过马拉松,我建议你参加一次,那种被身边的人群鼓舞,所感受到的振奋的心情,我觉得跟OKR的团队带来的感觉是一样的,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都如此优秀,目标就在那里,队友还在努力,你也不会给自己理由轻易停下来。

【问题】我是否要催促大家去执行OKR?
OKR是可以被玩“坏”的,教练只是帮助大家达成目标。如果一个OKR的落地需要教练催促,是不是OKR的团队成员的选择上出问题了呢?在全员使用OKR的场景中,过早的推广OKR,忽略了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而部分员工转变心态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OKR如果推进速度太快(一下子推广到全员,或者没有把控节奏)也会适得其反。

振作精神,屡败屡战

在OKR的进展过程中,有我自身能力的原因,没有把OKR很好的推广到团队,自己也做了一些反思。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陆陆续续的收到一些同事的反馈,是我保持振作的力量来源,感谢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感谢在我彷徨时WMY同学的鼓励和支持。

结束

如果你认为OKR是一个好点子,那就请卓越的执行吧

成功=5%的目标+95%的执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OKR-重塑王者之军》17 尴尬的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