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day 4

知识 —— 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课堂上,教师如何检查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通常的做法是提问。叫一些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则认为学生们已经学会了。那么,这样的方法真的可以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吗?(我在课堂上就经常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

因此,对“知识”这个词作何理解,十分关键。如果简单地认为,学生把所学知识储存在记忆中,可以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就是学会了。这样的评价就片面了。(这就是我的真实写照。)

该如何理解“知识”?

苏氏认为,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

例如,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后,课后去阅读英文小说的时候,可以运用所学的句型去分析小说中的句子结构。已经学习的句子结构知识可以帮助他识别句中的主谓宾,帮助他找到句子的主干,抓取关键信息。这样的知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活化的知识。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五种句型,而在阅读中无法运用,这样的知识就是僵化的。(我根据自己理解所想到的例子)

再比如,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和作用,他们对三角形的特性背得滚瓜烂熟,非常熟悉。放学回家后,老师要求他们找到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具体运用时,却找不到。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是脱节的。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安静躺在学生记忆的仓库里,他们却不会调用,不知道为何学习。(源于最近闺女正在学习数学中有关形状的内容,所以想到这个例子。)

类似的现象该如何避免呢?

我认为,依据书中所言,应该带着学生们回到生活中去,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去感知。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念熟背会,而是引导学生们去观察这些英语表达、语法、句型、思想、情感等。它们是在真实的英文小说、电影、海报、歌词、网站等场景中不断出现的。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可以用于其他诸多场景的。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思考就产生了。只有让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改造、再创造,知识才算用起来。(反观闺女在小学阶段,老师布置最多的作业就是读课文三到五遍,背会整篇课文。不知道闺女在背课文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背古诗的时候,是否真正体会了诗人当时写这首诗的情感。依据我的观察来看,基本是没有。闺女只是为了背诵而背诵,背课文,背注释,背参考书上的答案,没有真情实感参与其中。)

回到自己的专业,如果是英语教学的初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词汇。

词汇,不单单是指会拼写单词,知道单词的意思。对于基础词汇来说,还应该知道这个词在各种具体情境下的应用。词汇,最重要的是会用。据我观察,很多学生抱着单词书或者手机不断背单词,很用功。但是,在实际阅读中,却依旧看不懂句子。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词汇的理解不够深刻。词汇的理解,应该是音形义相结合的。不仅要会读、会拼写、理解基本涵义,还应该知晓各种固定搭配和常见用法。通俗了讲,就是这个单词在真实的场景中,外国人是如何用的?

如何用,是一个关键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

这段话说得特别贴切,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初期阶段对于词汇的学习。

如果可以激活儿童对词的敏感度,根据自己的思考把词和周围世界相联系,用词来表达自我,那么学习的小火苗就会慢慢被点燃。

关于获取知识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课堂活动需要以“学生是否进行了脑力劳动”为准则来设计。即,他们是否进行了积极思考。

其次,课堂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上课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素材或者视频去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问。教师要预想设想,学生会对哪些方面产生疑惑,据此进行备课准备。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听课,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活动,我认为不仅仅是指上课时间的活动,还包括课前的各种预习,课后的各种复习。这样的课堂活动才能形成一个闭环。

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教师自身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很高的教育技巧,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窍门。

如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教师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在课堂上,不是满堂灌,讲的面面俱到就是好。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则留着不讲,给学生一个提示,学生会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疑问,这个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前提是,教师要对自己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足够的了解。

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一个教师带二三十个学生,要求他对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我认为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让他同时带一百多个学生,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如何做的到呢?

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为什么学生会死背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精辟的解释了死记硬背现象的根源。为什么有人第一天记住的单词,第二天就忘得差不多了?是因为没有深刻理解。

学习的过程,需要伴随着自我思考,只有经过思考的内容,大脑才会印象深刻。如果是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采取自己归纳总结概括的方式,让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重新排列组合,整合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识记,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观察有很多同学学习英语很勤奋,每天背单词、做阅读、听听力,但是成绩依旧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自我思考

他们对自己做过的阅读、背过的单词、听过的听力没有思考其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自己做完这些内容后,收获了什么关键内容,遇到了什么问题。如果对这些没有深刻的思考,没有记录下自己的思维路径。那么,每日的学习就是在重复自己旧有的思维模式,没有突破,提高也不会快。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突破认知,突破旧有思维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的去寻求突破点,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造重组,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日积月累下才会有质的飞跃。具体到英语学习中,就是思考自己每日学习的收获,重点和难点,遇到的问题;思考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归纳已经学到的单词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如何可以把学到的单词用一段话串写出来,这些都伴随有思考。在做的过程中,思考伴随着识记,还会发现自己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因此,提高学习的关键,不光是勤奋,还需要加入深刻的思考,才会有所突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给教师的建议》day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