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盘了专栏文章《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
还记得正是这篇文章,让我第一次知道“坚持”“努力”这些概念的错误影响,被深深震撼到之后,我已经开始学习持续做好一件事情的方法:
一、赋予事情重大的意义、甚至是多重意义。
人是感官动物,大脑需要不停地被刺激,才得以保持敏感度和新鲜感,做事才够精神有能量。因此,为了能够让大脑保持清醒,能量满满,给予及时反馈非常的必要。而我们做的事情,尤其是学习技能,往往短期内看不到结果反馈,所以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制造及时反馈。
如何做呢?笑来老师给出的方法:
1.赋予重大意义
2.将意义数字化
3.将数字化的意义细分到每一天
如果你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一个具体的数字化的意义,就是给你的及时反馈。
二、想尽一切办法思考清楚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意义
恐惧和害怕促使我们的祖先必须未雨绸缪,应对可能的危险,也最终帮助他们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存活下来,繁衍子孙。我们的基因里仍然保留对远古恐惧的敬畏。
如何利用自己的恐惧来帮助自己,思考如果不做这件事的负面意义,越多越好并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我们的大脑会自己制造恐惧,让你坐立不安,不得不采取行动避免负面的结果。
第三,通过社交的方式来学习
俗话说“和一群人可以走很远”,意思就是一群人做同样的事情可以持续很久。用社交的方式,和一群人共同学习技能是最合适不过的。社群通常会制定一个机制来监督每个人的学习输出,另外别人的输出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看到别人的进步所感受到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从更新对“坚持”、“努力”的概念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一路走来,现在回头再看又有新的理解:
一念一世界。就如“三季人”一般,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生命中从未见过冬天。他们的思维里压根没有“冬天”这个概念,就更不会为此准备什么了。
所以,每个人的差异,最终体现为思维的差异。仅仅对一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相当于活在了不同的世界。
而对于“坚持”和“努力”的理解。
一开始,如字面上的意思,觉得它们是一个人身上“优秀的品格”。
之后,对它们的认知更新为:需要坚持是因为你骨子里并不真正认可和愿意这样做,如果它是你的刚需,你会不做不舒服,自然就能一直做下去。
需要努力是因为你骨子里认为很多时候不需要努力,但努力其实是你做事本应有的姿势,努力都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就更不会成功了。
这时候觉得“坚持”和“努力”是应该剔除出自己的“操作系统”。
现在,我开始独立思考了,先质疑,后查证,再分析解释,最后得出我的结论:也许只是我们误解了坚持的本意。这个词之所以出现,还是个褒义词,怎么就在老师世界里不存在?
查了百度,坚持指坚决保持住或进行下去。我们运用坚持的时候往往用在态度上,其实它应该用在行动上。
我们应该长期持续的做一件事,积累才能产生复利效果。这叫坚持。这是对一种正确行动的定义。
但是我们往往怎么用?
情绪上或态度上实在不想继续了,自己的逻辑已经说服不了自己继续做下去了,然后我们告诉自己要坚持,太简单粗暴了。这不是解决情绪,改变态度的方法,钥匙在别处。
我们应该在情绪层面,或者说思想方面找排解方法。笑来老师给的三个方法,都是直接间接影响思想的。是要要告诉大脑,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不这么做结局多悲惨,看看那些把这件事当作理所当然好像过得更好,而且普通人可以做到,哪有那么难。
行动出了问题,是思维方式指挥出了问题,所以要解决思维问题——毕竟,一个我们不重视的事情,我们是很难有动力去做的,何况是持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