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躲在菜市场读书的7岁女孩映入了大众眼帘,照片中小女孩盘膝坐在案板下方几十公分高的狭小空间中,趴在由几个货箱支撑而搭起的桌子上,目不转睛看着电脑屏幕。
身在井隅,眼有星光,这一幕感动了万千网友。
生活苟且,但还有读书这张车票带我们去寻找诗和远方。
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却是未来。
PART 01
《最强大脑》节目组官方曾发布一条超燃选手理想视频,硬核拷问诸生为何而读书,将近两分钟的视频在全网迅速达到了几十万的播放量。
选手们几乎清一色来自国内外优质的学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同龄人的骄傲。
视频中:
20岁的戚声玥说:‘当我迷茫的时候,读书可以帮我找到方向,也能够让我更加的有动力。’
24岁的王婧宜说:‘我想要通过读书,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我自己。’
23岁刘嘉越说:‘我觉得读书是为了让我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24岁陈小桥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学成归来做个有用的人。’
27岁盛恬子说:‘我发现书可以让我变得平静,可以在书里面找到我想要的世界。’
19岁王欣怡说:‘为自己而读,因为为自己而读之后,你才可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30岁傲德说:‘学习是让自己成为我所在领域的专业的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够结交更多的其他领域专业的人。’
22岁段明瑞说:‘我刚开始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生活能够过得更好,但是现在我觉得其实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真正的选择和理想去读。’
25岁张诗瑶说:‘我能从书中找到很多有力量的东西,它可以丰盈我自身。’
30岁戴宁说:‘还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读书’
22岁潘华龙说:‘读书是为了减少社会的负担。’
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或热切或期盼。
白岩松曾说过:我非常感谢阅读,因为阅读在我18岁那一年为我的生命种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的今天不是我18岁所厌倦和讨厌的那一个,我觉得太重要了。
读书或许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但是会流淌在一个人的气质里,体现在一个人说话、做事和谈吐中。
只要内心想要变得更好的躁动还在,读书这件事情就不应停止。
PART 02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学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普利策奖,三分之一以上的奥斯卡奖。
而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3%。
看到这里,你不禁会想,可能是由于犹太人的智商高。
但是一些研究者可不是这么简单地下结论,他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个现象,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
而我国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人均手机阅读时长每天超100分钟,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36本。
远远少于犹太人。
有网友说自己拖后腿了,也有网友调侃说,买了30多本书,现在积了灰了,每周还打扫下。
很多人喜欢刷剧,看短视频,因为可以实现当下的自我满足。不喜欢读书,一方面是因为读书的速度慢,吸收不了多少知识;另一方面是因为读书的收获无法及时反馈,看不到效果。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延迟满足。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实验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发现:
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
抵抗住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静下心来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天不读书看不出来差别,一个月不读书也无大碍,一年不读书你和别人的差距就此拉开了。
PART 03
杨澜曾经在公开场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说,有人问她:
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她说,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读过很多书再回到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场景似曾相识。很多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比如说,你去一家快餐店,一个汉堡单个卖10多块,但是包含这个汉堡在内的豪华套餐总共只要20块,凭经验你会选择套餐。
而这也正是店老板想让你做出的选择。
如果你看过书,你可能就会明白,店老板用了营销上常用的锚定效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懂了之后,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省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防骗上当。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
一次他去某地做演讲,中途台下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笨蛋’两个字,台下都等着看他出糗。
普通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情急之下,十有八九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但丘吉尔却神色自若地对台下观众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忘了写内容,只署了个名。
语言简短,但却正中敌人靶心。
既讽刺了写纸条人的愚昧,又不失首相的风范。
不读书的人通常只会用最直接的暴力语言进行攻击,非要和对方拼个你死我活,言语间也透露着自己的无知与粗俗。
而读书的人则更具幽默感,不怒不燥,即使是遭遇谩骂也能机智回应化解尴尬。
这就是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PART 04
商界大佬比尔盖茨就是个人尽皆知的‘书虫’,虽然早年从哈佛退学,但是求知的欲望丝毫没有退减。
工作中不论多忙,每周会保持看完一本书的习惯。出去度假也会随身携带几本书,生怕不够读。
盖茨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读书速度是一小时读150页,而且最终能记住至少90%的内容。
他说:‘我觉得读书要比谈话更好,有时间跟人家闲聊的话还不如读读书。我现在的速率基本上是一目千行,之后再发展下去甚至可以一目万行了。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很爱读书。但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不读教科书,都读的是其他方面的书。’
在分享秘诀的时候,他提到:
如果你读了很多书,你会发现事物之间是有一种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使读书变得简单,因为你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如果你有一个总体上的框架,那么你就有了一个可以往里填充任何东西的地方,如果你想学科学类的知识,你需要去读关于科学家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故事,从而明白当这些科学家们对某件事很困惑时,究竟是怎样的工具、什么样的启示让他们得以取得进步,所以你脑中就有了一个时间线或者有了一个地图。
学会搭建框架,理清逻辑顺序,将知识点串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培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读书无用,那是因为你还不会用。
PART 05
最后,借用《女王的教室》里的一段台词作为结尾:
‘读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今后你们会碰到你们不知道的,不理解的事情,也会碰到很多你觉得美好的,开心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个时候,作为人自然会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成为人,连畜生都不如。连自己生存的世界都不想了解,还能做什么呢。
不论怎么学习,只要人活着,就会有很多不懂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么都懂的样子,那都是骗人的。
进了好大学也好,进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就有无限的可能。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间,人就死了。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